只接受讚美,謝謝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僅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Sci 今天在 SciAm 上發帖,以幫助宣傳 SciAm 部落格的新領域:SciAm MIND!很高興看到大家對所有與大腦相關的事物都如此感興趣,我期待著成為該團隊的一員發帖。請務必檢視所有新的博主,當然還有我們所有人,在 SciAm MIND 標籤下!

我想我們都可以說我們更喜歡讚揚。我寧願被告知我才華橫溢、洞察力敏銳,也不願被說成可悲的流浪者。

但是,無論我們得到讚揚還是批評,作為社會人,我們都會收到大量的社會反饋。人們總是直接或間接地告訴我們,我們在社會上“做得”如何,以及我們是如何被看待的。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但是,獲得這些資訊以及如何利用這些資訊,是非常不同的兩件事。雖然我們都喜歡認為我們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並且既能接受批評也能接受讚揚……但事實證明,我們在很大程度上是偏袒自己的。

Korn 等人。“對自我相關的社會反饋的積極偏向處理”《神經科學雜誌》,2012 年。

當大多數研究想要研究社會反饋或社會處理之類的事情時,他們通常會進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使用與“其他人”(實際上不是真人,只是電腦,但你不知道)一起玩的“遊戲”。但這有幾個缺點。首先,你無法根據各種性格特徵對人進行評分,你只知道你是否被社會接受或拒絕。其次,你真的無法從計算機獲得良好的社會反饋。

為了研究社會反饋,這項研究的作者讓人們親自見面。在第一天,五個從未見過面的人在實驗室裡見面,玩了一個小時左右的《大富翁》(希望如果你只玩了一個小時,你就能避免很多與我家人的《大富翁》遊戲相關的社會怨恨)。

(來源)

遊戲結束後,參與者被要求對與他們一起玩過的其他三個人(留下一個人未評價)進行評分,評分基於 40 個積極和 40 個消極的性格特徵,從 1(這根本不適用於這個人)到 8(這總是適用於這個人)。這些特徵範圍很廣,包括“懶惰”、“聰明”、“愛抱怨”、“刻薄”和“尊重他人”等。所有負面特徵都經過反向編碼,因此在所有情況下,得分越高越好。因此,如果你對“聰明”打了 7 分,那很好,但如果你對“愛抱怨”打了 7 分,那也很好,這意味著你不太愛抱怨。這使得對任務的快速反應更容易。

當參與者第二天回到實驗室時,他們被放入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儀中,並被問及他們如何評價自己。例如,在 1-8 的量表上,你認為自己“有禮貌”嗎?然後他們收到了其他人對他們的反饋。也許他們說你非常有禮貌,這很好!然後,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之後,他們再次要求你評價自己,你認為自己有多有禮貌?參與者還被要求評價他們在前一天沒有評價的人,詢問他們認為喬有多有禮貌,然後被告知其他人認為他有多有禮貌。

但關鍵在於。當參與者收到反饋時……這不是真的。他們得到的數字評分是隨機生成的,以給出積極和消極特徵的均勻分佈(我真的希望沒有人因為這次經歷受到太大的傷害,最終認為自己很刻薄!)。

結果表明,參與者對自己的評價很高,通常在積極特徵上的自我評價高於其他人,而在消極特徵上的自我評價低於其他人。

當獲得反饋並被要求更新他們對自己的看法時,參與者顯然更喜歡讚美,當他們收到積極反饋時,他們更頻繁地更新他們對自己的看法,而對於消極(不受歡迎的)反饋,他們更新的頻率較低(而且,有點有趣的是,被詢問的性格特徵之一是“誠實”。認識你自己)。但他們也更傾向於根據積極反饋而不是消極反饋來更新他們對他人的看法。因此,他們喜歡自我讚揚,但也喜歡對他人有更好的看法。

這些行為結果與第一次自我評價期間獲得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資料相關。

你可以看出我們真的很喜歡聽到關於自己的好話。作者發現,當人們收到積極的社會反饋時,大腦中與獎勵相關的區域(紋狀體)的活動會增加。但是當他們收到負面的社會反饋時,訊號會下降。真相是殘酷的。社會反饋與皮層中與“心理化”相關區域的活動也存在關聯,例如思考和評價自己以及將自己與他人進行比較。

當然,所有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資料都帶有其通常的注意事項。請記住,大腦中的“活動”並不能說明是什麼型別的活動,並且所有這些都是相對於其他地方發生的持續高水平活動的變化,即觀看螢幕的視覺皮層活動、評估反饋的語言處理以及與評判他人相關的區域,更不用說其他區域,例如與記憶相關的區域(用於記住某人前一天的行為方式)以及諸如運動之類的東西。這意味著存在很多混淆因素,尤其是與“心理化”相關的區域,這些區域可能與對他人的判斷和輸入的處理重疊。

但這確實表明,我們有不同的處理社會反饋和將自己與他人進行比較的方式。而且,無論如何,我們總是希望以積極的眼光看待自己。

Korn, C., Prehn, K., Park, S., Walter, H., & Heekeren, H. (2012). 對自我相關的社會反饋的積極偏向處理。《神經科學雜誌》,32 (47), 16832-16844 DOI: 10.1523/JNEUROSCI.3016-12.2012

Scicurious has a PhD in Physiology from a Southern institution. She has a Bachelor of Arts in Philosophy and a Bachelor of Science in Biology from another respected Southern institution. She is currently a post-doctoral researcher at a celebrated institution that is very fancy and somewhere else. Her professional interests are in neurophysiology and psychiatric disorders. She recently obtained her PhD and is pursuing her love of science and writing at the same time. She often blogs in the third person. For more information about Scicurious and to view her recent award and activities, please see her CV ( http://scientopia.org/blogs/scicurious/a-scicurious-cv/)

More by Scicuriou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