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我們是博格人。我們將把你們生物學和技術上的獨特性融入我們自身。抵抗是徒勞的。”
(Source)
我在 Twitter 上聽到了傳言,然後在部落格上看到了。那是心靈感應。不,那不是心靈感應,但很接近了。那就像博格人。不,不是的。那是心靈融合!好吧,也許是吧。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那麼這是什麼呢?這是一隻老鼠學習做某事,同時電極記錄下它的每一個動作。與此同時,在另一個大陸上,另一隻老鼠接收到訊號進入自己的大腦……並改變了它的行為。
心靈感應?不。一個可靠的概念驗證?我不確定。一個有趣的想法?絕對是。
所以我想深入研究這篇論文。我們已經知道其他一些專家對結果並不十分滿意。但我將研究原因,以及一個更令人信服的實驗可能是什麼樣的。
Pais-Vieira 等人。《用於即時共享感覺運動資訊的腦-腦介面》Scientific Reports, 2013年。
那麼這裡實際發生了什麼?每個實驗都涉及兩組老鼠。首先,你有你的“編碼器鼠”。這些老鼠被剝奪了水分(不是非常嚴重,只是口渴),並被訓練按壓槓桿以獲得水獎勵(剝奪水分是槓桿按壓的一種訓練技術,也是最快的一種。但你也可以剝奪食物並訓練食物,或者只是訓練動物吃一些美味的東西,如 Crisco 或甜牛奶)。這些老鼠接受訓練,直到它們在任務中達到 95% 的準確率。然後它們被植入運動皮層的電極,記錄老鼠按下左或右槓桿時神經元的放電。
“解碼器”鼠,它們將處於刺激的接收端,也已經接受了訓練。它們被訓練對運動皮層的直接刺激做出反應。一個脈衝意味著你在一個槓桿處獲得水,一連串脈衝意味著你在另一個槓桿處獲得水。“解碼器”鼠的平均準確率已經約為 78%。
因此,為了將這兩隻老鼠連線起來,作者從“編碼器”鼠中記錄資料,並將向右或向左的訊號轉換為一系列訊號或單個脈衝。然後,他們將該訊號(無論哪個訊號)傳輸到“解碼器”鼠,並觀察它會按下哪個槓桿。
他們看到的是,給予“解碼器”鼠的刺激脈衝影響了它的行為。
一隻未經訓練且未接受刺激的老鼠將隨機反應(50% 的時間它會反應在右側槓桿上)。一隻完全訓練有素的老鼠(編碼器)的準確率將達到 95%。一隻接受過任務訓練,並從另一隻老鼠那裡接收到它已經訓練過的刺激的老鼠,其反應準確率為 64%。這明顯好於 50% 的機率。但還不夠好。準確率隨著你給予的脈衝越多而提高,並且無論訊號是訓練到運動皮層(實驗 1)還是感覺皮層(實驗 2)都有效,應該注意的是,感覺資訊的條形圖結果要緊密得多。
當他們加入反饋時,事情變得更有趣了。當“解碼器”鼠得到正確答案時,“編碼器”鼠會得到另一個獎勵。這使得“編碼器”鼠提高了它的表現,從而使它發出更清晰的“訊號”以供解碼。不僅如此,“解碼器”鼠還從經驗中“學習”了。刺激它的鬍鬚或“編碼器”鼠的鬍鬚(就像在感覺任務中,使用鬍鬚刺激而不是光),使感覺皮層放電。因此,“解碼器”鼠可能將其大腦中“編碼器”鼠的訊號識別為“自身”。
因此,將訊號從一隻老鼠轉移到另一隻老鼠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想法。但歸根結底,這是“解碼器”鼠接收到一系列或單個脈衝單元,並據此採取行動。這些脈衝可能來自另一隻老鼠,也可能來自計算機。這是一組它已經訓練過的脈衝。它已經知道某些脈衝序列“感覺”如何,並且知道如何相應地做出反應。因此,這不是將特定的“想法”放入另一隻老鼠頭腦中的那種令人驚歎的想法。相反,它是教授一種刺激,然後給予它那種刺激,只是刺激來自另一隻老鼠。
他們還展示了(你可以從上面看到,正確反應與不正確反應的比率。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衡量標準,因為它有助於確定一隻老鼠是否只是在隨意敲擊任何槓桿,而不管這個訊號如何。你可以看到,隨著刺激序列變得更強,“解碼器”鼠的準確率提高了……但那些誤差條有點大(例如,對於 61-80 微秒的刺激序列,它們在 0.5 到幾乎 0.8 之間變化。它顯示的是正確選擇的比例,但你也可以說它們在 50% 到 80% 的時間內正確地按下了槓桿)。因此,對於某些刺激,它們真的可能只是在隨意敲擊槓桿。並且在刺激的低端,它們的表現比隨機性更差。0-20 時,它們的準確率僅達到約 40%。對於感覺條件,儘管誤差條更緊密,但準確率實際上更差。在使用的最高脈衝下,它們達到了 60% 的準確率,但要麼它們沒有更高,要麼它們無法讓老鼠表現得更好。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刺激可能只是讓動物敲擊槓桿或選擇開口(對於感覺任務),而不是準確地做出正確的選擇。
但結果的真正問題在於結果不是特別穩健,而且這是一個非常非常簡單的任務。而且這只是一個只有兩個選擇的任務。左或右。對或錯。在更復雜的情況下呢?整個事情可能會退化為噪音。特別是考慮到……在每個實驗中,每組只有 2-5 只老鼠。在第二個實驗中,只有兩隻編碼器鼠,在第一個實驗中只有三隻。是的,他們獲得了顯著的結果,但我想知道,如果你有更多具有更廣泛行為範圍的老鼠,結果是否會成立。單個老鼠在這類任務中往往具有非常一致的行為水平,但老鼠與老鼠之間的差異可能非常大。他們可能只有 2-3 個表現非常好的參與者,而增加動物可能會降低結果的顯著性。
那麼,什麼可能是展示這種力量的好方法呢?我個人認為,你可能需要做更多超出運動皮層的事情,而且你肯定需要做更多超出僅僅是脈衝序列與單個脈衝的事情。我認為你可能需要研究一組神經元在特定型別訓練後的同步模式,然後將該刺激匹配到另一隻動物身上。例如,你可以研究一隻接受過恐懼條件反射(學習在與電擊相關的環境中凍結)的老鼠的神經元同步。將該模式應用到一隻未經訓練的老鼠身上,並尋找在情境中的凍結反應。這是一種行為和一種學習方法,已經得到廣泛研究,並且定位於大腦的海馬體,因此你有一個很小的區域可以處理。雖然仍然存在行為的二元性(凍結與否),但接收動物在測試之前不會接受訓練,這將使發現更穩健。
一個更強大的實驗可能是涉及海馬體位置細胞。位置細胞是海馬體中的細胞,它們在參考動物先前經歷的特定位置時會放電。因此,動物在一個迷宮中,第一個左轉彎會得到一個位置細胞,走廊會得到一些位置細胞,下一個右轉彎等等。你可以用這些位置細胞獲得非常強烈的反應,如果你可以在“解碼器”鼠中形成類似的“地圖”,你可能會讓動物導航一個它從未見過的迷宮。這是一組更細緻的行為(如此細緻以至於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恐懼條件反射可能是更早可能實現的事情),並且將真正確立範式。
但你當然可能會想,像這樣的研究有什麼好處呢?特別是如果它們不會使我們成為博格人?當涉及到腦-腦介面和機器-腦介面時,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主要作者 Nicolelis 已經在機器/腦介面以及來自運動刺激的感覺反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這在開發神經假體時是最重要的事情。我可以看到像這樣的研究被用來,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將大腦(例如,中風後需要重新學習的大腦)連線到計算機,並使用來自計算機的脈衝序列來重新學習諸如運動技能之類的東西。我認為這項研究可能在這方面有所幫助。這項特定研究的結果可能不是非常有力,但想法和技術都在那裡。
Pais-Vieira, M., Lebedev, M., Kunicki, C., Wang, J., & Nicolelis, M. (2013). 《用於即時共享感覺運動資訊的腦-腦介面》Scientific Reports, 3 DOI: 10.1038/srep01319
*我還注意到關於《科學報告》的一些有趣的事情,這篇文章就是發表在那裡。在他們的網站上,他們指出他們是“嚴謹的——至少由一位學術界成員進行同行評審”。我喜歡開放獲取方面,出版速度對我來說總是好事,但只需要一位學術界成員?這有點不尋常,特別是對於一篇如此受關注的論文而言。我假設因為他們說“至少一位”,他們可能不止一位,但通常是 2-3 位審稿人(如果論文被證明有爭議,甚至更多)。我不確定這對論文可能意味著什麼,可能什麼也沒有,但它確實引起了我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