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麻風病是那種我第一次讀到它時,就縈繞在我腦海裡的疾病。我腦海中浮現出悲慘的畫面,衣衫襤褸、骯髒不堪的人們,身穿麻布,渾身長滿瘡或可能失去了腳趾、鼻子或雙手,獨自蹣跚而行,搖著鈴鐺,以防止別人靠近……麻風病人。在中世紀,成為麻風病人似乎是最糟糕的事情之一。
現在,我們有辦法來處理這種情況。聯合抗生素,服用一年,可以治癒麻風病,儘管在印度等地仍然存在麻風病隔離區。雖然麻風病很可怕,但它並不像我們中世紀的景象那樣可怕,人們的手和鼻子實際上並沒有掉下來,而且它實際上並不具有很強的傳染性。
但在當時,以及現在的世界某些地方,麻風病人是生活中的一個事實,也是一個可怕的事實。在歷史上的某個時期,據估計歐洲每30人中就有1人是麻風病人。但是,大約在16世紀……麻風病開始消失。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為什麼?醫學或任何其他方面都沒有取得任何進展。沒有人知道麻風病是如何傳播的。中東和印度等地仍然存在麻風病,但在歐洲,它變得極其罕見。發生了什麼變化?
(來源)
Schuenemann 等人。“中世紀和現代
麻風分枝桿菌 的全基因組比較”《科學》,2013年。
是什麼原因會導致一種疾病突然幾乎消失?嗯,可能是我們,也可能是“它們”。疾病本身可能在某種程度上發生了變化,變得不那麼具有傳染性,毒性更低,導致更少的感染,從而使我們更容易抵抗。也可能是我們,也許我們的免疫系統已經適應,變得更有效地抵抗麻風病。甚至可能是另一種疾病,例如瘟疫,殺死了許多感染麻風病的人,從而大大減緩了傳播速度。
那麼是哪一種呢?這比你想象的更難弄清楚。麻風病是一種非常“精簡”的細菌(兩個物種是麻風分枝桿菌 和 麻風分支桿菌),它已經擺脫了許多使其能夠獨立生長的基因,這意味著它需要宿主才能增殖。這也意味著你不能在實驗室中培養麻風病,它需要人體才能生長。所以你不能僅僅培養細菌,測序 DNA,然後看一看。你必須從患有麻風病的人身上獲取樣本。
這項研究的作者提取了 5 例中世紀麻風病病例(來自英國、瑞典和丹麥)中的細菌 DNA 殘留物,並對 DNA 進行了測序,小心地將其與骨骼中仍然存在的人類 DNA 分開。然後,他們將其與現代麻風病病例(現在可以治療,但仍然存在)進行比較,以檢視 DNA 是否以及如何發生變化。
(來自論文的圖表,顯示了中世紀麻風病樣本的分佈)
結果呢?麻風病是一種非常穩定的疾病。在過去的 1000 年裡,細菌的基因組幾乎沒有發生任何變化。它還表明,美洲存在的麻風病可能從歐洲傳播過來,並且在中東也發生了類似的情況,因為美洲麻風病、中東麻風病和歐洲麻風病之間的細菌基因組非常相似。可以肯定的是,麻風病是從歐洲傳播到美洲的(因為在歐洲人到來之前,美洲沒有關於麻風病的記錄或傳說),但對於中東來說,麻風病可能來自中東,也可能是從歐洲傳播到那裡的。
麻風病是頑強的,它幾乎沒有發生任何變化。那麼是什麼導致歐洲麻風病病例減少呢?好吧,如果不是麻風病本身的原因,那一定是我們的原因,或者可能是另一種疾病把它擠出去了。也許我們已經進化出對麻風病的抵抗力,使我們在感染時更容易抵抗細菌。也許是另一種疾病入侵的結果,比如瘟疫,它可能殺死了所有免疫系統較弱的人(更容易感染麻風病,也可能殺死了許多麻風病人),使人群的患病率大大降低,免疫系統更強。這可能是兩者的結合。
麻風病的這種測序還揭示了其他有趣的東西:麻風病是難纏的東西!科學家們能夠非常輕鬆地獲得 14 世紀麻風病 DNA 的序列。這可能是因為麻風病細菌具有非常厚的細胞壁。這可能非常有用,使科學家們能夠研究更早時期的人類歷史中的麻風病等疾病,希望找到足夠的東西來真正從中獲得一些東西。這可以幫助我們找出這些疾病的來源,以及它們如何改變了我們物種的形態。
參考文獻
中世紀和現代麻風分枝桿菌的全基因組比較,發表於 2013 年 6 月 13 日的《科學快報》。 DOI:10.1126/science.1238286
Verena J. Schuenemann1*、Pushpendra Singh2*、Thomas A. Mendum3*、Ben Krause-Kyora4*、Günter Jäger5*、Kirsten I. Bos1、Alexander Herbig5、Christos Economou6、Andrej Benjak2、Philippe Busso2、Almut Nebel4、Jesper L. Boldsen7、Anna Kjellström8、Huihai Wu3、Graham R. Stewart3、G. Michael Taylor3、Peter Bauer9、Oona Y.-C. Lee10、Houdini H.T. Wu10、David E. Minnikin10、Gurdyal S. Besra10、Katie Tucker11、Simon Roffey11、Samba O. Sow12、Stewart T. Cole2†、Kay Nieselt5† 和 Johannes Kraus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