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葉蟲甲蟲在陸地上快樂地生活,現今依然存在

我知道它們看起來像是屬於2.5億年前的海洋生物,但實際上,三葉蟲甲蟲在今天過得非常快樂。

加入我們科學愛好者的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我知道它們看起來像是屬於2.5億年前的海洋生物,但實際上,三葉蟲甲蟲在今天過得非常快樂。在陸地上。它們討厭水,你在幹什麼?別把它們放進去。那樣你會殺死它們的。這些奇特的甲蟲分佈在東南亞和印度的低地森林中,它們就像一個包裹在盔甲外殼裡的謎,擁有非常小的頭和一些漂亮的橙色亮點。

三葉蟲屬Duliticola屬於網翅甲科(Lycidae),通常被稱為網翅甲蟲。這個科非常有趣,因為它的許多物種的雄性和雌性之間存在巨大的外形差異。三葉蟲甲蟲也不例外。雖然雌性很容易辨認——它們保留了幼蟲時期令人難以置信的形態——雄性看起來則完全不同。它們看起來就像普通的甲蟲,有著長長的翅膀和一對粗壯的觸角。它們能長到的最大尺寸只有5毫米長,這太令人尷尬了,因為雌性的最終體型是它們的十倍以上,能長到6釐米長。

研究這個屬的最大挑戰之一實際上是將雄性和雌性分配到同一物種。除了基因檢測之外,唯一能確定你找到了一對雄性-雌性的方法就是你碰巧抓到它們“正在做”。要麼你看到它們的生殖器緊緊地鎖在一起,要麼你什麼都沒看到。不幸的是,實際上沒有多少研究人員設法看到了這個過程。人們普遍認為東南亞有很多種三葉蟲甲蟲,但由於雄性非常普通,所以只有少數幾種被分類。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看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你唯一可能抓到一對三葉蟲甲蟲交配的方法就是你願意花大量的時間陪伴它們。 1996年,新加坡國立大學動物學系的Alvin T. C. Wong在馬來西亞半島和新加坡的富饒潮溼森林中跟蹤了許多雌性Duliticola hoiseni三葉蟲甲蟲,並提供了關於三葉蟲甲蟲生命週期的首批綜合報告之一。據Wong稱,它們以微小的三葉蟲形態從卵中孵化出來,並散開開始幾乎完全在腐爛的木頭和落葉周圍生活。這些甲蟲實際上吃什麼頗具爭議——有些人說它們是捕食者,會吃蝸牛和其他昆蟲,而另一些人則堅持認為它們更加被動,以真菌、黏菌或腐爛的木頭汁液為生。

Wong說,大約在五個月大的時候,幼蟲D. hoiseni雌性會開始看起來非常臃腫,它們的外膜會伸展到極限。所以它們會蜷縮在木頭下面,保持不動兩到三天,因為它們會脫下舊的外骨骼並長出新的外骨骼。經過一系列蛻皮後,雌性會再次看起來很胖,但這次不是它們的內部長得比外部大了——它們的腹部會因充滿未受精的卵而腫脹。

新成熟的雌性會從它們的庇護所中出來,開始一種求偶展示,包括將它們的腹部抬到空中,以暴露它們的生殖孔——在許多型別的昆蟲腹面發現的生殖孔。它們也可能會或可能不會在這個時候分泌某種透明液體——到目前為止尚未證實——但如果是這樣,這可能使它們能夠散發資訊素來吸引任何潛伏的雄性。它們會像這樣展示四到五天,然後在木頭表面排出那些未受精的卵。

作為他的觀察的一部分,Wong抓住了許多雌性,並用它們來引誘附近的雄性。一對情侶最終找到了彼此並交配,但這在各方面都與美麗的時刻完全相反。事實上,你可以在大約十五分鐘內把它變成一個非常令人信服的希臘悲劇。

雄性用它長而彎曲的生殖器緊緊地附著在雌性的生殖孔上,並像這樣緊緊地抓住她大約五個小時。在分離大約三個小時後,雄性死亡。第二天,雌性在一塊潮溼的落葉中產下一團大約二百個黏糊糊的卵,然後在幾周後自己也死亡了。在這種特殊情況下,由於卵沒有正確受精,所以沒有一個卵孵化出來,而某處的一群三葉蟲甲蟲天使對著一個由雲朵製成的裝飾性噴泉流下了精緻的悲傷淚水。

哦,是的,上面雌性三葉蟲甲蟲頭部區域中那些看起來像小頭的東西實際上是它們的頭。那些東西小了。它們也是可伸縮的,所以雌性可以將其縮到它們的前胸下,以保護自己免受捕食者的侵害,或輕鬆擺脫尷尬的社交場合。

最後,這是一隻恰好是亮紫色的三葉蟲甲蟲。關於這次目擊事件的資訊不多,但這可能是一個剛剛蛻皮的標本,它捕捉到了蛻下舊外骨骼和長出新外骨骼之間的短暫瞬間,就像這些令人難以置信的紫色蜈蚣一樣。

相關文章

攝影師尼基·貝的紫色蜈蚣和新加坡藍

甲蟲之戰:腿部摔跤和腹部擠壓的秘密世界

在北美螽斯中,粉紅色是主導顏色

Bec Crew is a Sydney-based science writer and award-winning blogger. She is the author of 'Zombie Tits, Astronaut Fish and Other Weird Animals' (NewSouth Press).

More by Bec Cre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