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這是一個關於一隻名叫老湯姆的虎鯨的故事,在20世紀初,它花了近四十年幫助漁民在澳大利亞海岸捕撈鬚鯨。作為回報,老湯姆和他的鯨群以捕鯨者捕獲的鯨魚的嘴唇和舌頭為食。
沿海小鎮伊甸園位於澳大利亞悉尼以南 470 多公里處。最初由尤因民族的土著索亞人或塔瓦人居住,19世紀初成為歐洲人主要的捕鯨點。當時,木匠亞歷山大·戴維森和他的孫子“無畏的”喬治·戴維森在雙褶灣南岸約 7 公里處建造了一個小型捕鯨站——雙褶灣是南半球第三大最深的天然海港。雙褶灣仍然被認為是澳大利亞南方露脊鯨 (Eubalaena australis) 的 12 個沿海聚集區之一,是設立商店的理想場所,到 1860 年,戴維森家族已經建立起該國運營時間最長的岸基捕鯨站。
每年秋季過渡到冬季時,一群虎鯨會從南極水域遷徙到伊甸園尋找食物。最初,戴維森家族認為虎鯨很討厭,總是妨礙他們的捕獲,但當他們僱傭了一些尤因當地人加入他們的捕鯨隊伍時,態度發生了變化。據說,在歐洲人定居之前,伊甸園的土著居民已經在海灣捕獵鬚鯨至少 10,000 年了,在那段時間裡,他們與虎鯨建立了獨特的關係。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根據《悉尼先驅晨報》1930年9月18日版的報道,虎鯨會追蹤聚集在雙褶灣口的鬚鯨,並將它們趕到離海岸更近的地方。當鯨群將鯨魚困在海灣中時,其中一隻雄性會把自己定位在捕鯨站外,並在水面上躍起並猛擊尾巴,直到引起捕鯨者的注意。
這隻虎鯨名叫老湯姆,身長近七米,體重高達六噸。由於他與捕鯨者持續互動,他被捕鯨者認為是鯨群的首領。
一旦捕鯨者捕獲並殺死了一頭鬚鯨——在他們最好的季節裡,他們捕獲了多達 22 頭——它的屍體就會留在水中,拴在船上,供虎鯨食用它巨大的舌頭和嘴唇。虎鯨將包括極具價值的鯨脂和骨頭在內的其餘鯨魚屍體留給了捕鯨者,這種獨特的安排被稱為“舌頭法則”。
戴維森家族的捕鯨者三代人都遵守了這一安排,據說船員會幫助被困在海灣漁網中的虎鯨,而虎鯨則會將鯊魚趕離捕鯨者的小型開放式划艇。
但就像我們多恩的甜蜜王子一樣,所有美好的事物都必須走向終結。
根據《悉尼先驅晨報》的報道,大約在 1923 年,當地一位退休的畜牧業主約翰·洛根與喬治·戴維森一起出海前往雙褶灣。當老湯姆看到那艘小漁船時,他將一頭小鯨魚趕到附近的水面,戴維森用魚叉捕獲了它。可憐的老湯姆反抗了,但他沒有得到他的那份。
但當地歷史學家巴里·史密斯說,在那一天,“洛根看到一場暴風雨即將來臨。他說,‘喬治,這可能是你整個賽季捕獲的最後一頭鯨魚了。如果我們把它留給湯姆,你就會失去它。’”“喬治說,‘但是湯姆怎麼辦?’洛根回答說,‘管它老湯姆!’”
“結果是洛根和老湯姆之間發生了一場拔河比賽,導致老湯姆掉了幾顆牙齒。”
“洛根的小女兒那天和他們在一起,她記得她父親說,‘哦,天哪,我做了什麼?’”
作為一名前軍事獸醫,洛根知道掉幾顆牙齒對一隻野生的虎鯨意味著什麼。果然,他牙齦上的洞被感染了,老湯姆餓死了。他的屍體於 1930 年被衝上岸,出於內疚,洛根資助建造了伊甸園虎鯨博物館,該博物館至今仍儲存著老湯姆的骨骼。
在他去世後不久,老湯姆的鯨群就不再出現在雙褶灣。也許這與他的死亡有關,但另一種理論是,該鯨群的其餘部分在海岸附近約 300 公里的傑維斯灣被不知情的挪威捕鯨者捕獲。
無論如何,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不能擁有美好的事物。
觀看一部關於老湯姆的精彩 50 分鐘紀錄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