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嘿,所以那些將毒液注入血液中的蛇已經夠糟糕了,如果有一種蛇不僅將毒液注入你的血液,還會讓你從每個孔流血不止呢?聽起來不錯?
非洲樹蛇 (Dispholidus typus) 是一種原產於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有毒樹棲蛇。它們面部鈍圓,外形漂亮,眼睛相對很大,雄性呈鮮亮的淺綠色,雌性則呈棕色。非洲樹蛇白天生活在樹上,捕食蜥蜴、青蛙、變色龍、老鼠和鳥類。它們是一種非常害羞且不具攻擊性的物種——如果它們遇到任何吞不下的東西,就會迅速逃之夭夭,以至於它吞不下的東西可能都沒注意到它的存在。它們基本上也是蛇類中的貓,經常移動到附近鳥類的封閉巢穴中,以便在冬季平靜地蜷縮起來冬眠。別抱怨了,鳥兒們,你們有翅膀可以飛,你們永遠不該抱怨任何事情。
除了它們不具攻擊性的習性外,非洲樹蛇的構造也意味著你必須非常、非常不幸才會被咬到。被稱為“後溝牙”蛇的它們,毒牙位於口腔後部的其他牙齒之後,這意味著要將毒液注入某人體內,它們必須張大嘴巴——達到 170 度——這樣它們才能用嘴包裹住肉體並刺入。到目前為止,全球記錄在案的非洲樹蛇咬傷致死案例不到 10 例。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因為非洲樹蛇在解剖學上非常不適合咬人,所以直到 20 世紀 50 年代末,人們都認為它們是無害的。保羅·多諾萬為《爬行動物雜誌》撰寫的一篇精彩文章描述了 1957 年 9 月 26 日,來自芝加哥林肯公園動物園的著名爬蟲學家卡爾·P·施密特如何因非洲樹蛇咬傷而身亡。這是有記錄以來的首例此類死亡事件,令他的同行感到震驚。施密特在開啟一個裝著一條從小在圈養環境中長大的幼年非洲樹蛇的袋子時,拇指被一顆毒牙咬傷,但他不以為然。科學界不僅認為這種物種沒有威脅——蛇科中的很少有後溝牙蛇對人類有害——而且其毒液的作用方式意味著症狀會在咬傷後幾個小時才開始出現。施密特記錄了每個症狀的出現。在他被咬傷大約 24 小時後,施密特被發現死在家中,死因是呼吸驟停和嚴重腦出血。
摘自1957 年 10 月 3 日版的《薩拉索塔日報》,該報報道了施密特的去世
“[芝加哥]論壇報說,日記涵蓋了他被咬傷當天登上郊區火車到第二天早晨的 15 個小時。同事們說,他認為自己已經康復,並計劃重返工作崗位。最後一項記錄是在 9 月 26 日早餐後寫的。同事們說,施密特博士顯然沒有再做任何記錄,因為他在當天晚些時候起床活動,並通知博物館他第二天會回來工作。在沒有醫生照料的情況下,他在下午 2 點陷入昏迷。”
多諾萬本人是一位著名的蛇類專家,他描述了施密特之死對爬蟲學界的影響,他說:“施密特的死改變了我們對非洲樹蛇的看法,隨後對其毒液的分析發現,其毒性與許多前溝牙蛇一樣,甚至更強。如今,非洲樹蛇被列為非洲最毒的蛇之一。”
雖然毒液會導致頭痛、噁心和嗜睡等多種症狀,但真正令人擔憂的是它的抗凝血特性。這種毒液是一種血液毒素,這意味著它會破壞紅細胞,鬆解血液凝固,並導致器官和組織退化。受害者會出現大面積的肌肉和腦出血,除此之外,血液還會從所有可能的出口滲出,包括牙齦和鼻孔,甚至是最小的傷口。血液還會透過受害者的糞便、尿液、唾液和嘔吐物排出體外,直到他們死亡。多諾萬在《爬行動物雜誌》上說:“死亡歸因於進行性內出血,這是一個緩慢而持久的過程,需要三到五天的時間。” “有趣的是,許多被咬傷的受害者報告說‘看到的東西帶有黃色調’,這可能是由於眼睛內部出血造成的。”
這種毒液在人體內起效相對較慢的事實意味著被咬傷的受害者有時間獲得抗毒血清並獲救,但也讓那些不瞭解情況的人面臨嚴重風險。在關鍵的幾個小時的緩衝期內,他們會認為沒什麼好擔心的。
相關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