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浪潮:解碼草原犬鼠的傳染性跳躍叫聲

草原犬鼠擁有有史以來被解碼的最複雜的發聲語言。甚至比黑猩猩、海豚和虎鯨還要先進。隨著對黑猩猩、海豚和虎鯨語言的進一步研究,這種情況可能會改變,但就目前而言,草原犬鼠的語言是最先進的。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草原犬鼠擁有有史以來被解碼的最複雜的發聲語言。甚至比黑猩猩、海豚和虎鯨還要先進。隨著對黑猩猩、海豚和虎鯨語言的進一步研究,這種情況可能會改變,但就目前而言,草原犬鼠的語言是最先進的。

去年,北亞利桑那大學的動物行為學家兼動物語言研究所的創始人康·斯洛博德奇科夫,討論了他對來自亞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的岡尼森草原犬鼠(Cynomys gunnisoni)發聲的研究。他發現,該物種的交流系統非常先進,不僅會根據捕食者的型別(郊狼、家犬、人類、鷹)發出不同的警告叫聲,還會構建句子來描述特定捕食者的外貌。例如,“一隻中等大小、矩形、黃色毛髮的狗(我們稱之為德國牧羊犬)正在靠近”,或者“一個穿著綠色 T 恤的高個子、體型肥胖的人正在走過來。”(我只是在開玩笑,草原犬鼠,我相信你們的句子聽起來更優雅。)

透過向被圈養的草原犬鼠展示一些簡單的輪廓形狀,例如三角形、圓形和正方形,斯洛博德奇科夫還確定,它們可以想出新的叫聲,相互交流以前從未見過的事物。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重大故事的未來。


這是一個斯洛博德奇科夫解釋其工作原理的影片

這還只是警告叫聲。斯洛博德奇科夫提到,草原犬鼠交流的另外兩個方面似乎同樣重要,但已被證明更難解碼。群體同伴之間的社交閒聊不會導致任何可察覺的行為變化,因此幾乎不可能從中提取含義。然後是跳躍叫聲。

北美黑尾草原犬鼠(Cynomys ludovicianus)和墨西哥草原犬鼠(Cynomys mexicanus)進行的跳躍叫聲,就像你把一隻胖乎乎的齧齒動物塞滿爆米花籽,然後一個接一個地遠端爆開它們一樣。為了進行跳躍叫聲,黑尾草原犬鼠會突然將胸部抬起到至少直立的姿勢,有時會彎腰向後彎曲,把自己彈離地面(“跳躍”部分),然後落在屁股上。它還會抬起它的小胳膊在空中以示強調,同時發出高音的“wee-oo”叫聲(“叫聲”部分)。這一切都在一秒鐘內結束,最棒的是,與所有其他草原犬鼠的發聲和展示不同,這種行為是 100% 會傳染的。就像體育場裡的人浪一樣,一旦開始跳躍叫聲,它就會在整個群體中傳播,每隻草原犬鼠都會在它最親近的群體同伴跳躍叫聲後跟著跳躍叫聲。

這裡有一些很棒的跳躍叫聲

這種非常明顯的行為的功能多年來仍然難以捉摸。各種研究表明,它可能與領土糾紛有關,或者它可能是一種“解除警報”訊號,讓群體知道捕食者已經離開。也許這是一種促進群體內社會聯絡的方式,或者它是否允許個體從群體同伴那裡收集關於它們警惕程度的資訊,當個體對周圍環境的意識受到損害時,例如受到需要密切關注的幼崽的干擾?所有這些似乎都講得通,“解除警報”的解釋獲得了最多的關注,但對於加拿大馬尼托巴大學生物科學系副主任詹姆斯·黑爾來說,有些事情不太對勁。

“我從閱讀約翰·霍格蘭的書《黑尾草原犬鼠:穴居哺乳動物的社會生活》中瞭解到人們普遍接受的對這些展示的解釋,其中說它們充當“解除警報”訊號,但我注意到動物園的圈養群體即使在捕食者出現時也會跳躍叫聲,因此認為這個概念一定是錯誤的。”

觀看由該團隊另一位研究人員拍攝的跳躍叫聲人浪,羅伯特·森基

黑爾回憶起他年輕時冷戰時期電視上經常出現的緊急廣播訊號,那是為了在發生實際緊急情況時訓練民眾,他認為跳躍叫聲可能正在執行類似的功能。黑爾和他的同事今天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會刊B:生物科學》上,他們認為跳躍叫聲有助於探測鄰近個體,以獲取關於其當前警惕狀態或“警覺性”的資訊。他們認為,這使得跳躍叫聲發起者可以花更多時間覓食,而不是監視捕食者。

該團隊在南達科他州和北達科他州的四個自然種群和加拿大溫尼伯的兩個引入種群中,記錄了16個黑尾草原犬鼠城鎮(非常大的群體)中的173次跳躍叫聲活動。他們發現,參與跳躍叫聲活動的個體越多,跳躍叫聲活動持續的時間越長,發起者分配給覓食的時間就越多。這一發現與上述假設之一相吻合,該假設認為跳躍叫聲是收叢集體同伴當前警惕程度的最新資訊的一種方式。

正如群居昆蟲模仿彼此的躲避動作,而成群的魚透過模仿鄰居的行為來躲避捕食者,帝企鵝像人浪一樣保持溫暖,黑尾草原犬鼠的集體跳躍叫聲似乎優化了覓食時間,因為發起者知道它的群體同伴正在保持警惕,並且還降低了任何個體被捕食者挑中的風險,因為它們都在同一時間明顯地展示自己。

黑爾和他的同事不確定的是,也是他們希望接下來弄清楚的是,是什麼驅動某個特定個體探測其群體同伴的警惕性,以及這種發起行為是否對其生存和繁殖成功產生影響。黑爾表示,人們可能會猜測,由於年齡較大而導致的感官障礙;照顧幼崽時的全神貫注;生活在危險的地點,即群體邊緣;或環境條件,例如風或嘈雜的聲音,可能會促使個體比其他個體更頻繁地發起跳躍叫聲活動。“甚至性格差異,例如有些個體比其他個體更‘膽小’,也可能導致這種差異,”他補充道。“事實上,需要一生的研究來解決探索使用公共資訊的傾向的差異中的成本效益權衡問題。”

相關帖子

讓開,墨西哥跳豆——鎮上出現了一種新的跳躍毛蟲

如此瘦弱,如此明亮:顏色變化如何預測變色龍戰鬥的機率

狗能識別人群中的其他狗

****

從亞馬遜訂購我的書,《殭屍奶頭、宇航員魚和其他怪異動物》

 

Bec Crew is a Sydney-based science writer and award-winning blogger. She is the author of 'Zombie Tits, Astronaut Fish and Other Weird Animals' (NewSouth Press).

More by Bec Cre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