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僅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幾天前,我的 Facebook 動態訊息被一條新聞刷屏了,那就是自三月中旬以來,聖海倫斯山下一直持續發生一系列小型淺層地震。我感到興奮嗎?那是當然!自從我搬到這裡並看到它冒著蒸汽後,我就一直希望它能給我們帶來一次小小的噴發。唉,我到達華盛頓時,正值它 2004-2008 年的火山穹丘建造活動的尾聲,所以我沒能看到任何像火山灰柱那樣非常酷的東西。從那以後它就一直沉睡著。但我一直關注它的地震活動,等待著它不可避免的醒來之日。
拜託了,親愛的!就為了你的達娜阿姨來一次小小的噴發吧。求你了?!圖片由 Suzanne B. 提供,經許可使用。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我們將透過上升岩漿引起的淺層地震模式來了解這種情況正在發生。因此,這次地震群絕對引起了我的注意。對於我們這些等待進一步活動的人來說,這部分是個好訊息!
當前的這些地震模式表明它的岩漿房正在補充能量。新鮮的岩漿正在向上移動到火山下已耗盡的岩漿房中。這種熱的、具有浮力的岩石透過多種方式對周圍的冷岩石造成應力:它自身的體積會產生壓力和裂縫,並且,透過釋放氣體並將地下水加熱成蒸汽,它會產生氣體壓力,從而對周圍的岩石施加進一步的壓力。由此產生的地震太小,我們感覺不到。但是,我們已經在火山上佈滿了全面的地震監測網路,其靈敏度足以探測到麋鹿在表面上行走。它完全能夠感知到移動岩漿引起的微小地震。
壞訊息是,這個過程通常需要數年,並且不能保證它甚至會導致噴發。聖海倫斯山以前也這樣做過,最近一次是在 2013 年和 2014 年。它在 20 世紀 90 年代後期也發生了地震群,但五年後才開始其隨後的火山穹丘建造活動——而且當前的地震群遠不如 90 年代已知的那些能量補充事件那麼活躍。真討厭。看來我們還得等很久。
對於居住在火山下游的人們來說,這是個好訊息,即使是小規模的噴發也可能會給他們帶來泥流和沉積物增加帶來的極大不便。儘管在 2004-2008 年的序列中從未發生過,但它們一直令人擔憂。我相信居住在火山東側,也就是盛行風路徑上的人們,很高興他們不會很快被火山灰覆蓋。航空也不會因噴發柱而中斷。所有這些都是好事。
不過。我還是忍不住自私地希望它能為我們上演一場小小的展示。我們會繼續關注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