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因數分解詩

用算術基本定理創作詩歌

A sepia photo of bookshelves with an open window to the right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當我整理我的每日一頁日曆時,由美國數學學會出版(是的,它仍然可用;謝謝詢問),我知道我想加入大量的詩歌。我喜歡看到詩人和數學家在不受定理證明規則約束的環境中玩轉數學思想。當我在尋找適合日曆格式的詩歌時,我被康涅狄格大學數學家莎拉·格拉茲的這首詩所吸引。我把它用在了1月13日的頁面上,這很自然。

13               2009年1月
 

12=22×3    阿努克在白色冬季中渴望死去

11                最冷的月份

10=2×5      阿努克在飄落的雪中死去

9=32           白色冬季,阿努克渴望死去

8=23             阿努克渴望白色冬季

7                  時間的流逝

6=2×3        阿努克在白色冬季中死去

5                  飄落的雪

4=22           阿努克渴望死去,阿努克渴望死去

3                  白色冬季

2                  阿努剋死去

1                 。

這首詩中樸素的語言和重複的結構在我注意到它的結構之前就吸引了我。當我看到這首詩是基於算術基本定理時,我更加欣賞它,該定理指出,每個大於1的整數都有唯一的質因數分解。格拉茲創作短語來表示每個質數,並根據每個數字的因數分解將它們組合起來,用“for”表示指數,用“in”表示乘法。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格拉茲並不是唯一一位使用數字理論中的這個和其他想法來創作詩歌的作家。在她為2011年Bridges數學-藝術會議撰寫的文章中,她分享了幾首關於質數或受質數啟發的詩歌。卡爾·安德烈的“論悲傷”是另一首使用相同結構的引人入勝的詩歌。數學家、詩人兼部落格Intersections—Poetry with Mathematics的作者喬安妮·格羅尼以類似的方式創作了一首環保主義詩歌

自2014年斯蒂芬·奧恩斯指出四月既是美國的數學和統計學意識月又是國家詩歌月以來,我每年四月都在關注數學詩歌月。今年,我計劃花一些時間使用算術基本定理來指導我嘗試創作詩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