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泥濘跑的煉成。

2011年11月,我參加了我的第一次挑戰泥濘跑,這項賽事官方宣傳為“由英國特種部隊設計的,測試你全面的力量、耐力、精神毅力和團隊合作精神的硬核、10-12英里的障礙賽”(非官方宣傳為“可能是地球上最艱難的賽事”)。自那以後,我參加了3次超級斯巴達勇士賽 [...]

加入我們科學愛好者的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2011年11月,我參加了我的第一次挑戰泥濘跑,這項賽事官方宣傳為“由英國特種部隊設計的,測試你全面的力量、耐力、精神毅力和團隊合作精神的硬核、10-12英里的障礙賽”(非官方宣傳為“可能是地球上最艱難的賽事”)。自那以後,我參加了3次超級斯巴達勇士賽和3次挑戰泥濘跑,包括作為2015年新障礙的挑戰泥濘跑障礙創新實驗室的測試員,這些新障礙本週早些時候剛剛在網上公佈

自從大型障礙釋出和相關新聞報道以來,網際網路上一直充斥著關於新障礙的討論,並且像往常一樣,猜測到底是什麼驅使我們這些瘋狂的挑戰泥濘跑者一次又一次地來到這些賽道。僅在過去一年中,就有人談論了挑戰泥濘跑總部如何設計最可怕障礙的心理學我們參與者自身是否“瘋了”,以及像挑戰泥濘跑這樣的比賽最初是如何成為一種現象的。作為一個身處這種(不可否認的怪異)情景中的社會心理學家,我絕對不難注意到我多年來學到的一些現象正在悄悄進入我的腦海,並與我的挑戰泥濘跑環境形成聯絡。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方法是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登門檻效應的力量

首先,當思考這樣的挑戰時,會引出一個問題……即使在我們都決定嘗試這條賽道之後,到底是什麼驅使我們去挑戰一些更瘋狂的障礙?畢竟,即使在挑戰的開始,我們都被保證我們可以跳過任何讓我們感到不舒服的障礙。我確信我們中的許多人完全期待著跳過一些聽起來更可怕的障礙……比如那個需要穿過火的障礙,或者那個需要在10,000伏帶電電線場中瘋狂衝刺的障礙。

一種心理學上已被證明的誘導順從的方法被稱為登門檻技術。根據這種策略,一旦你透過提出一個最初的、小的請求讓你的“腳踏進門檻”,人們就更有可能繼續同意隨之而來的更大的請求。例如,在這個現象最著名的經典研究中,實驗人員想看看他們是否可以說服人們在他們的院子裡放置大型標誌,敦促經過他們家的駕車者“小心駕駛”。這通常被認為是一個相當具有侵入性的請求;當他們僅僅要求家庭在他們的院子裡安裝標誌時,只有 17% 的人同意這樣做。然而,當其他家庭被要求首先在他們家裡的一個窗戶上放置一張鼓勵安全駕駛的小卡片時(一個明顯不那麼具有侵入性的請求,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很樂意這樣做),隨後超過 75% 的人也同意安裝更大的標誌。

按照邏輯,一旦你讓某人同意了一件小事,他們就更有可能同意更大的請求。這可能是因為人們一旦做出最初的、小的讓步,就會感到更加投入付出,或者是因為最初的順從改變了這個人自身的自我認知——如果你把自己看成是“做這些事情”的人(比如同意實驗人員的請求或公開支援更安全的駕駛活動),你當然不想透過現在改變你的論調而顯得是個反覆無常的人。

這如何影響挑戰泥濘跑的心理?正如我之前提到的,所有參與者都被保證我們可以跳過我們想要的任何障礙或隨時退出。然而,除了我第一次11月比賽中的一些水障礙(我們中的許多人那天因為低溫症的普遍存在而專門跳過了這些障礙),我從未見過很多參與者真正跳過任何障礙……儘管這樣做很容易(並且被接受)。我甚至發現自己不想跳過任何障礙,儘管在我第一次比賽之前我強烈聲稱我會跳過很多障礙。不難看出登門檻邏輯如何在這裡適用:一旦你完成了一些較小的障礙,你就會感到更投入,所以你更可能在完成所有這些之後嘗試更大的障礙。

即使這意味著你最終會在一天結束時穿過一片帶電電線場。

描述性規範的力量

看看這些障礙,很明顯,其中大多數都不能單獨完成。畢竟,這些賽道中一個常年的障礙涉及攀登一系列沒有壁架、腳踏或繩索的12英尺高的牆壁。

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如果沒有幫助,就真的不可能完成這個障礙。當然,在整個過程中,每位參與者都非常願意轉身向他們的同伴提供幫助……儘管在一天開始時,這些人完全是陌生人。為什麼這種合作現象如此普遍?

大多數人都知道規範的概念:在一群人中普遍被認為是“正常”或“可接受”的一組行為。然而,大多數人可能沒有意識到的是,有兩種不同型別的規範——描述性指令性——並且前者通常在影響人們的行為方面更有效。

描述性規範,就像它們聽起來的那樣,通常透過描述一個群體的典型行為來運作。例如,如果一個房間裡的大多數女性恰好穿著高跟鞋,或者大多數男性穿著西裝,這些事實本身就構成了描述性規範。沒有任何規定說這些服裝應該被穿上,僅僅是說在大多數情況下,它們是這樣穿的。

另一方面,指令性規範會考慮其他人的贊同或不贊同。換句話說,你應該在那個房間裡穿什麼?如果所有走進那個房間的女性應該穿高跟鞋,或者所有男性應該穿西裝,並且任何穿著其他衣服走進房間的人都會受到其他人的評判和鄙視,這些規則就構成了指令性規範,因為它們描述了其他人認為可接受或不可接受的內容。

在每次挑戰泥濘跑之前,參與者(或“泥濘者”)會在起跑線集合,背誦挑戰泥濘跑的誓詞。

 

我明白挑戰泥濘跑不是一場比賽,而是一項挑戰。

我將團隊合作和友情置於我的賽道時間之上。

我不抱怨——孩子們才抱怨。

我幫助我的泥濘夥伴完成賽道。

我克服所有恐懼。

- 挑戰泥濘跑誓詞

在起跑線等待的泥濘者可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但這個誓詞正在設定一個非常強大的描述性規範。它真正要說的是,所有泥濘者——所有真正的泥濘者,所有真實的泥濘者——互相幫助、合作,並且像成年人一樣行事。它甚至沒有說泥濘者應該做這些事情——它只是說泥濘者做。正如我之前在部落格文章中寫道的那樣,描述性規範是我們行為的非常非常強大的決定因素。當然,我們想做我們知道別人會贊同的事情,或者遵守規則。然而,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大腦中有一小部分還沒有完全離開高中“同輩壓力”的大廳。我們想要融入,我們想要做別人正在做的事情。如果我們知道所有(或大多數)其他泥濘者都合作、幫助他們的同伴,並且將友情置於個人成就之上?那麼這就是我們要做的。

就規範設定而言,挑戰泥濘跑誓詞似乎非常有效。右邊的這張照片是珠穆朗瑪峰,挑戰泥濘跑的一個常年障礙,圖片說明直接來自一個泥濘者在宣傳影片中的口中。這就是描述性規範的力量;只需要一個誓詞(和一個真正強大的規範),就能讓原本競爭激烈的選手開始表現得好像他們已經認識對方很久了,並相應地合作。

錯誤歸因的喚醒的力量

我之前在部落格上寫過關於喚醒的錯誤歸因,這個過程指的是生理喚醒(也就是血壓、心率和/或感官警覺性的物理性升高,通常由恐懼、危險或體力活動等因素引起)可能會被“錯誤地歸因”於附近的人,並被誤解為浪漫的吸引力。因此,像“Tough Mudder”這樣的活動可能對你的關係有益,這不足為奇。想讓你的男朋友或女朋友感受到對你強烈的愛意和渴望嗎?那就一起參加一場艱苦的12英里障礙賽吧!一旦你的心率飆升,那些溫馨的感覺很快就會開始出現。

但這對你們的關係的好處不僅限於簡單的喚醒錯誤歸因。根據亞瑟·阿隆的研究,“新穎、刺激的活動”很可能是你能為你們的關係做的最好的事情。基於幾項相關性研究,經常一起參加“新穎、刺激的活動”(無論他們如何定義“新穎”和“刺激”)的情侶,也更有可能報告更高的關係滿意度。然而,更令人信服的是,這一結果也得到了實驗的證實。被隨機分配到實驗室參加一項新穎刺激任務(即在體育館搭建的障礙賽道上用手和膝蓋爬行……同時用魔術貼連在一起!)的情侶,不僅報告說他們的婚姻比那些沒有參加任何活動或參加更無聊活動的情侶更幸福,甚至在觀察這些情侶在任務前後如何互動的人看來,他們也更快樂。研究人員認為,這種效應是由活動對情侶的無聊感的影響造成的;透過一起參加新穎、刺激的活動,情侶們成功地避免了無聊感,這讓他們感覺(和表現)在一起更快樂。

所以,任何和自己的另一半一起完成“Tough Mudder”的人可能都做對了:一起做一些新奇刺激的事情,並沉浸在你們新發現的關係幸福的光芒中吧。

哦……我還沒提到我都是和誰一起參加這些比賽的嗎?

好吧。所以也許我對那個特定的研究結果有點偏見。


參考文獻

Aron, A., Norman, C.C., Aron, E.N., McKenna, C., & Heyman, R.E. (2000). Couples' shared participation in novel and arousing activities and experienced relationship qua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8, 273-284.

Deutsch, M., & Gerard, H.B. (1955). A study of normative and informational social influences upon individual judgment.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 629-636.

Freedman, J.L., & Fraser, S.C. (1966). Compliance without pressure: The foot-in-the-door techniqu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 195-202.

圖片來源

特色圖片(TM小組)由 Dmitry Gudkov 拍攝;根據 Creative Commons 許可透過 維基百科 提供。

“珠穆朗瑪峰”障礙圖片由 Tough Mudder LLC 提供;根據 Creative Commons 許可透過 維基百科 提供。

所有其他照片均為作者的個人照片。


這篇文章最初發表於 2011 年 12 月,大約在我完成第一次“Tough Mudder”一個月後,在我舊的 PsySociety Wordpress 部落格上。要檢視原始帖子,請單擊左側的“來自檔案館”圖示。

Melanie Tannenbaum is a freelance writer and science communications consultant currently living in the Bay Area. She received her Ph.D. in social psycholog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in 2015, where her research focused on the science of persuasion and motivation regarding political, environmental, and health-related behavior. For more info, see her personal website.

More by Melanie Tannenbau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