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的樂觀態度預示著慢性病更少,整體健康狀況更好

新的研究表明,人們天生的樂觀程度往往在68歲左右達到頂峰。以下是這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意味著什麼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對生活保持積極的 outlook 真的能讓你身體更健康嗎?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心理學家 William Chopik、Eric Kim 和 Jacqui Smith 求助於健康與退休研究 (HRS),這是一項具有全國代表性的調查,自 1992 年以來一直在收集數千名 50 歲及以上美國人的資料。具體來說,研究人員想知道,更高的樂觀水平是否可以保護老年人免受衰老帶來的有害身心健康影響——以及樂觀情緒的變化(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是否真的會導致健康的積極變化

在相隔四年的兩個不同時間點,老年人的性格樂觀度透過諸如“在不確定的時期,我通常期望最好的結果”或“如果事情對我來說會出錯,它就會出錯”(高度樂觀的人會非常同意第一句話,強烈反對第二句話)之類的問題來衡量。老年人還透過自我報告(“您會說您的健康狀況是極佳、非常好、好、一般還是差?”)和醫生報告的八種常見慢性病(高血壓、糖尿病、癌症、肺病、冠心病、情緒/精神問題、關節炎/風溼病和中風)的診斷資訊披露了他們當前的健康狀況。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隨著人們年齡的增長,他們變得更加樂觀……直到他們達到 68 歲。

對於 50 歲至 68 歲的人來說,平均樂觀水平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升高。然而,這種模式在 68 歲左右發生了變化,此時年齡-樂觀曲線開始向下swing,平均樂觀水平隨著人們年齡的增長而開始下降

將杯子視為“半滿”可以讓你活得更長壽、更健康。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有很多合理的解釋,但一個令人信服的可能性與自我決定理論有關,該理論認為,人們從滿足三個核心需求中獲得他們在生活中整體的幸福感:感到勝任(成功/有能力),感到自主(獨立/自我管理),以及感到關聯(與他人聯絡)。

當人們步入中年時,他們經常開始新的工作、換工作、獲得晉升、結交新朋友、結婚、生孩子——所有這些重大的人生事件都至少滿足了這三個核心需求中的一個。然而,不幸的是,當人們進入更老的老年時,所有這三個核心需求都開始受到巨大的打擊,而不是提升。朋友和家人去世,人們退休並可能搬進輔助生活設施,伴隨衰老的正常身心退化使人們很難在任何方面感到有能力、堅強或自給自足。雖然自我決定理論在技術上處理的是整體幸福感,而不是樂觀,但它仍然可以解釋為什麼樂觀水平可能在人們達到 68 歲時開始下降(順便說一句,這恰好是大多數人認為“老年”正式開始的平均年齡。這……可能不是巧合)。

樂觀很重要。它帶來更好的健康。

所以,我們現在知道,樂觀情緒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直到人們達到 68 歲(這也恰好是“我認為老年開始於此時”的平均年齡),然後它會下降。但這重要嗎?

嗯,樂觀主義者……通常比悲觀主義者健康得多。在行為上,即使控制了許多可能相關的第三變數(包括年齡、教育和先前存在的健康狀況),樂觀主義者也更不可能吸菸,更積極參加體育鍛煉,並且更可能吃水果、蔬菜和全穀物。樂觀主義者患心臟病中風的風險也較低,從壓力大的疾病或損傷中恢復所需的病假天數更少,並且對流感疫苗表現出更強的免疫反應。1

樂觀的老年人往往更健康——部分原因是他們有更好的飲食選擇。

為什麼樂觀對健康如此有益?同樣,對於這種相關性有很多令人信服的可能解釋……但一個重要的潛在原因是,樂觀情緒促進了在面對問題時使用適應性應對策略。樂觀主義者(顧名思義)對他們生活中的事情會好轉更有信心,他們很可能會看到以下方面的價值:(a)投入精力和時間來制定行動計劃,以正面解決問題,(b)向處於類似情況的其他人尋求建議,以及(c)尋找機會將困難或障礙用作學習新事物和成長的機會。與悲觀主義者不同,樂觀主義者不太可能透過沉溺於消極情緒或使用脫離策略來避免處理問題(例如,看電視、做白日夢或飲酒/吸毒)來應對困難或障礙。

如果你認為你生活中的一切(或大多數事情)都會順利進行,那麼沒有理由不嘗試使用適應性應對策略來解決你可能遇到的任何問題或困難。在實踐中,這意味著例如,面對與年齡相關的健康狀況惡化前景的人會透過更多地鍛鍊、吃得更好、建立新的社交聯絡和/或定期去看醫生來制定更健康衰老的策略,從而積極應對這一障礙。積極追求這些積極策略的人最終會比他們的悲觀對應者更健康,這也就不足為奇了,後者更可能透過例如,更多地飲酒、看更多電視、排斥他人、感到絕望或沉溺於他們對衰老的負面情緒來應對同樣的擔憂。

好訊息是,你不需要天生就是樂觀主義者也能從這項研究中獲益。是的,樂觀主義在某種程度上是可遺傳的(大約25%的樂觀情緒的自然差異是由基因引起的),但其他 75% 實際上取決於人們的社會影響、個人經歷以及變得更加樂觀的積極選擇。如果你到目前為止還不是一個樂觀的人,那麼現在開始變得樂觀並從中受益還不算晚;樂觀不僅預示著更好的健康,而且樂觀情緒的增加也預示著健康的改善。當檢視在相隔四年的兩個不同時間點給出的調查回覆時,隨著時間推移變得更加樂觀的老年人在第二次測量時報告的健康狀況也明顯好於第一次。信不信由你,訓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變得更加樂觀最終會對你自己的身心健康產生重大影響。

要點

我們都知道,隨著年齡的增長,健康狀況會惡化。但是一些老年人比其他人保持健康的時間要長得多,而更高的性格樂觀水平可能是其中一個隱藏的原因。樂觀的人對他們自己的個人健康風險有更高的意識,他們保持更強大的社交支援網路,他們鍛鍊更多,他們吸菸更少,他們吃更健康的飲食,他們更有效地追求他們的目標,並且他們更有效率地應對挫折和障礙。樂觀的人,根據他們的定義,期望美好的事情會發生在他們的生活中——特別是如果他們投入必要的工作和努力來實現這些事情。當然,很容易看出這種信念如何直接導致樂觀主義者比悲觀主義者更傾向於透過參與更健康的適應性策略(例如,制定良好的飲食和鍛鍊計劃,透過預防醫學來對抗衰老的不良影響)來應對威脅性資訊(例如,衰老的身體和/或思想)。 

為了在整個老年時期保持身心健康,嘗試特別努力地關注生活中的積極面。在進入某種境況時,要期望一切都會朝著最好的方向發展,但也要用一些好的積極應對策略來武裝自己,以防萬一情況並非如此——尤其是在你過了 68 歲之後。

 

腳註

 

1. 雖然你不能根據相關資料建立因果關係,但過去關於樂觀主義的研究確實表明,樂觀主義很可能對健康產生影響,而不是相反(即,更好的健康狀況導致人們感到更樂觀)。在幾年前進行的另一項研究中,當參與者被引導感到樂觀時,他們在將手浸入冰冷的水中(一項被稱為冷加壓試驗的殘酷任務)後,隨後報告感覺到的疼痛強度要低得多。樂觀水平也通常在慢性病倖存者接受診斷和治療之前之後保持穩定。再說一遍,如果是健康影響了樂觀評分,你可能會期望看到某人在被診斷出患有癌症後樂觀水平直線下降——但事實並非如此。你也會期望看到樂觀情緒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普遍下降,而不僅僅是在 68 歲之後——因為沒有人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真正變得更健康。但再說一遍,事實並非如此。

 

圖片來源

 

玻璃杯:Pixabay,公共領域。使用者“geralt”拍攝的照片。 

午餐夫婦: Bill Branson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透過 維基共享資源。公共領域。 

日本女性Flickr。使用者“Mr Hicks46”拍攝的照片。

 

參考文獻

 

Chopik, W.J.,Kim, E.S.,& Smith, J. (2015)。老年人樂觀情緒的變化與健康狀況的長期變化有關。《社會心理學與人格科學》,6,814-8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