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不可思議的重要性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想象一下,你是一隻幼猴,在被隔離幾個小時後,你剛被扔進籠子裡。你被剝奪了食物,所以你餓壞了。面對你的是兩隻看起來像成年猴子的(假的)猴子,它們的設計看起來都可能成為你的母親。左邊是“鐵絲媽媽”,配備了奶瓶和餵食管,這樣你就可以緊緊抓住她,用牛奶填飽肚子。右邊是“絨布媽媽”,沒有奶瓶,但有一個毛茸茸的毛巾布外層,可以讓你享受幾個小時柔軟溫暖的擁抱。

你只能跑到其中一隻猴子那裡。你會選擇哪一隻?

六七十年前,許多心理學家會聲稱,我們對父母形象產生的任何感情都是純粹的行為主義反應。在多次從母親那裡獲得維持生命的食物後,孩子們將這種“積極情感”與這些照顧者聯絡起來,這種聯絡是人們“愛”他們母親的唯一解釋。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但這並不是哈里·哈洛的想法。哈洛是 20 世紀 60 年代在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工作的心理學家,他認為,我們對父母的愛戴,除了我們對食物和生存的原始需求之外,還有更重要的東西。他認為還有一個額外的因素:舒適。

哈洛為了檢驗這個假設所做的事情可以說是巧妙的,但無疑是殘酷的。1 哈洛剝奪了猴子的食物,使它們極度飢餓,然後將它們關進籠子裡,在那裡它們可以選擇兩隻“母親形象”跑過去。左邊是鐵絲媽媽——冰冷而不舒服,但配備了一個奶瓶,可以為幼猴提供維持生命的營養。右邊是絨布媽媽——溫暖、柔軟、舒適,但無法為幼猴提供任何食物。如果說我們“愛”我們的母親(和父親)的唯一原因是基於對我們食物需求的條件反射,那麼幼猴應該每次都跑到可以餵養它們的鐵絲媽媽那裡。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差遠了。

一次又一次,即使在極度飢餓的情況下,猴子也會跑到鐵絲媽媽那裡,只是為了填飽肚子,然後儘快衝到絨布媽媽那裡,依偎在她溫暖舒適的身體裡度過接下來的 17-18 個小時。幼猴有時會接近飢餓狀態,然後才會自願離開絨布媽媽去重新填飽肚子。

猴子向我們表明,在關鍵時刻,我們愛我們的母親不僅僅是因為她們餵養我們。

我們愛她們是因為她們擁抱我們。

哈洛的這種想法很大程度上受到我們領域歷史上最重要的心理學家之一約翰·鮑爾比的啟發,他在 20 世紀 50 年代根據他對年輕孤兒男孩的觀察,發展了依戀理論。鮑爾比確定,我們對父母形象(特別是,他認為是對母親)的依戀在我們學習、成長和發展健康的成人關係的能力中起著巨大而關鍵的作用。如果沒有牢固的依戀,我們註定會深受困擾。2

哈洛利用這項研究來探索我們對愛和情感的核心動機的假設,而鮑爾比的學生瑪麗·安斯沃思則決定研究其他問題:不同型別的母嬰關係是什麼樣的?我們如何描述它們,以及什麼樣的育兒行為會產生不同型別的孩子?

為了做到這一點,安斯沃思創造了一種稱為陌生情境程式的範例。3

整個過程大約需要 20 分鐘,並遵循嚴格的事件順序

  1. 父母和嬰兒進入實驗室遊戲室。

  2. 父母和嬰兒被單獨留下。允許嬰兒自由探索房間和所有玩具。

  3. 一個陌生人走進來,開始與父母交談。然後陌生人接近嬰兒。

  4. 父母儘可能不引人注意地離開,留下陌生人與嬰兒單獨在一起。

  5. 嬰兒現在與父母分離。陌生人試圖與嬰兒互動。

  6. 父母回到房間,迎接並安慰嬰兒。

  7. 陌生人離開房間,留下父母與嬰兒單獨在一起。

  8. 父母再次離開房間。嬰兒被單獨留在房間裡(當然,透過鏡子監督)。

  9. 陌生人重新進入房間,再次嘗試與嬰兒互動。

  10. 父母重新進入房間,迎接嬰兒,並嘗試抱起他/她並提供安慰。陌生人離開。

實驗人員透過雙向鏡觀察整個過程,記錄以下四個關鍵事項

  1. 嬰兒在多大程度上探索環境,例如玩新玩具或爬來爬去?

  2. 當嬰兒的父母離開房間時,嬰兒如何反應?

  3. 當嬰兒與陌生人單獨在一起時,他的行為如何?

  4. 當嬰兒的父母回到房間時,嬰兒如何反應?

在觀察了數十次甚至數百次的這些互動後,安斯沃思很快發現,依戀風格主要有三種:安全型迴避型焦慮型。根據嬰兒在上述範例中的行為方式,可以將嬰兒分為這些類別。

  • 安全型依戀:安全型依戀的嬰兒在母親在身邊時會感到快樂。他們很樂意探索遊戲室,將母親作為“安全基地”,當他們感到害怕或不安時可以求助於母親,但他們並不覺得需要緊緊抓住她。當她離開時,他們會變得非常痛苦,經常哭鬧或拒絕離開門口,希望她會回來。然而,一旦母親回到房間,他們很樂意接受她的安慰,並很快恢復正常。在很短的時間內,他們又會很高興地探索遊戲室,彷彿母親從未離開過。

  • 迴避型依戀:迴避型依戀的嬰兒在母親在身邊時通常會感到茫然或不感興趣。他們很樂意探索遊戲室,但這主要是因為他們對與母親互動沒有真正的興趣。當她離開時,他們沒有表現出明顯的痛苦。當她回來時,他們似乎並沒有特別高興見到她。總的來說,這些嬰兒似乎在很大程度上回避或脫離了他們的母親。

  • 焦慮型依戀:雖然焦慮型依戀的嬰兒最初在遊戲室裡看起來還不錯,但一旦母親離開,他們就會變得非常痛苦。然而,與安全型依戀的嬰兒不同,一旦母親回到房間,他們就不會恢復正常。相反,他們可能會顯得非常矛盾,在似乎對母親敢於離開感到非常生氣,或者緊緊抓住她並繼續歇斯底里地哭鬧之間交替。他們不會很快恢復正常並回到探索遊戲室的狀態;他們會繼續緊緊抓住母親,或者表達對她拋棄他們的憤怒。

這些依戀風格被認為源於不同的“育兒”行為,主要圍繞情感可用性反應性

一般來說,如果父母對孩子的需求做出回應並且情感上可用,他們就會與孩子建立安全型依戀關係。這意味著,當孩子想要關注時,父母會可靠地提供關注和照顧;然而,當孩子想要獨處時,父母會給他們適當的空間去探索和獨立(當然,是以安全的方式)。

如果父母始終不可用、拒絕或疏遠,他們可能會與孩子建立迴避型依戀關係。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們會了解到他們的父母不會在那裡支援他們,因此他們會採取一種依戀模式,這種模式圍繞著獨立到永遠不需要父母的地步。

最後,如果父母的反應不一致,他們可能會與孩子建立焦慮型依戀關係。這意味著,儘管他們有時可能會回應孩子的需求,但他們也可能同樣頻繁地不回應。實踐這種育兒方式的人可以被認為是採取了一種相當以自我為中心的育兒方式;當父母方便時才給予關注,即使孩子不想被抱著或一起玩,但當孩子想要(或需要)關注時,並不總是給予關注。當然,父母不可能總是能夠回應孩子的哭鬧、需求或願望。沒有父母是完美的!但這些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出現的行為模式,在這種模式中,父母可能經常像回應一樣不回應,而且完全不可預測。

 

安全型依戀還有哪些特徵?安全型依戀的三個最重要的特徵是,嬰兒會尋求親近(想要靠近母親),將母親用作安全港(在感到不安或害怕時依偎在她身邊),並將她用作安全基地(利用她在那裡的知識作為“安全網”,獲得必要的勇氣去探索周圍環境,嘗試新的、有趣的事物,而不會太害怕)。

 

 

真正令人著迷的是,這些依戀模式最終會影響我們一生中處理人際關係的方式!一般的想法是,我們與父母的關係創造了關係“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工作模型”(或心理表徵)。我們父母的情感反應性、可用性和可靠性引導我們建立心理模型,這些模型形成了我們對一生中人際關係期望的概念。在下表中,您可以看到具有三種依戀風格中的每一種風格的人在成年後可能如何處理成人關係,包括浪漫關係、友誼等等。

 

甚至還有一些問卷調查,您可以用來評估您在浪漫關係中的依戀風格,或者您對父母的成人依戀,這些問卷調查會詢問您在多大程度上覺得自己可以依靠父親,或者您是否擔心被母親拋棄(我在本文末尾包含了一些指向各種“依戀測驗”的連結)。但成人依戀的細微差別是另一個故事了……

目前,我們只需要知道,我們的母親(和父親)非常重要。我們需要愛——在某些方面,我們對愛的渴望與對食物等基本需求的渴望一樣多(甚至更多)。我們的母親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回應我們的願望和需求,這塑造了我們與他人互動、回應陌生人和探索環境的方式,最終在我們一生的學習和成長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即使到了成年,我們與父母的依戀仍然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他們為我們提供的關於我們應該期望其他人在親密關係中如何回應我們的模型,可以塑造我們在浪漫伴侶、朋友和同事中尋找什麼。

所以母親節快樂,媽媽。感謝您一直都在那裡,給予擁抱、親吻和持續的情感支援。為了追求我的教育夢想,我兩次跨越了整個國家,我嘗試了許多事情,我需要一個非常安全的基地才能有勇氣去嘗試,並且我找到了非常幸福、健康的浪漫關係。

 

因為社會心理學,我知道我應該感謝您(和爸爸!4)為此付出的一切。

 


1. 顯然應該不用說,哈洛對幼年恆河猴的實驗是極其不道德的。他將幼猴隔離飼養,導致嚴重的精神和情感障礙,這些障礙困擾著這些可憐的猴子一生。我不贊同這種行為。雖然我仍然很高興有經驗證據支援我們對愛和舒適的核心需求,並且我認為哈洛建立的證據對我們的領域和我們對人性的理解很重要,但我對這些理論是以這種方式發展起來的深感悲傷。本網站對哈洛實驗的描述絕不應被視為認可虐待動物的行為。

2. 我想非常、非常、非常明確地宣告,這句話與關於職業母親、職業父親等的任何辯論都無關。在比較職業父母的孩子和有全職父母的孩子時,依戀質量沒有差異。鮑爾比談論的是那些在很大程度上像哈洛實驗中的猴子一樣對待的孩子。這些孩子非常孤立,連續數小時沒有社交接觸,並且在他們的形成時期絕對沒有父母形象在場。研究表明,只要父母和孩子互動時依戀的質量很強,那麼這位父母是否碰巧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工作就無關緊要。請理解這一點。

3. 所有參與的母親都在最初的研究中提供了同意書,允許永久共享和使用這些影片用於教育目的。

4. 請不要擔心;PsySociety 也愛父親!即使早期的大多數依戀研究都是以母親作為被觀察的主要照顧者進行的,但與父親的依戀關係絕對至關重要。再等一個月左右;很快,就輪到爸爸在部落格上露面了!


更多資訊

《大眾科學》博主傑森·戈德曼談哈里·哈洛的實驗

幾個與依戀相關的性格測驗(免責宣告:本網站由我的同事內特·哈德森託管)

成人依戀理論的非常全面的概述(免責宣告:本網站由我的同事克里斯·弗雷利托管)

成人依戀問卷:發現您的依戀風格!(免責宣告:本網站由我的同事克里斯·弗雷利托管)

參加數十個引人入勝的與依戀相關的測驗和性格測試!(免責宣告:本網站由我的同事克里斯·弗雷利托管)

參考文獻:

Ainsworth, M., Blehar, M., Waters, E., & Wall, S. (1978). 依戀模式。Hillsdale, NJ: Erlbaum。

Ainsworth, M. 和 Bowlby, J. (1965). 兒童保育與愛的成長。倫敦:企鵝出版社。

Blum, Deborah. (1994). 猴子戰爭。牛津大學出版社。

Bowlby J (1973). 分離:焦慮與憤怒。《依戀與喪失》(第 2 卷);(國際精神分析圖書館第 95 號)。倫敦:霍加斯出版社。

Bowlby J (1988). 安全基地:親子依戀與健康的人類發展。塔維斯托克專業書籍。倫敦:勞特利奇出版社。

Fraley, R. C., Heffernan, M. E., Vicary, A. M., & Brumbaugh, C. C. (2011). 親密關係體驗-關係結構問卷:一種評估跨關係依戀取向的方法。心理評估,23, 615-625。

Harlow, H. F. (1958). 愛的本質。

Harlow, H.F. (1962). 靈長類動物情感的發展。第 157-166 頁,載於:《行為的根源》(E.L. Bliss 編輯)。紐約:哈珀出版社。

Heffernan, M. E., & Fraley, R. C. (2013). 早期的養育經歷會影響成年後人們覺得有吸引力的東西嗎?來自父母年齡研究的證據。個性研究雜誌,47, 364-368。

Heffernan, M. E., Fraley, R. C., Vicary, A. M., & Brumbaugh, C. C. (2012). 成年浪漫關係中的依戀特徵和功能。社會和人際關係雜誌,29, 671-693。

圖片來源:

哈洛猴子照片來自最初的實驗,由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檔案館提供。

陌生情境照片來自最初的實驗,由 Social-Psych 提供。

所有其他圖片均為作者的個人家庭照片。

Melanie Tannenbaum is a freelance writer and science communications consultant currently living in the Bay Area. She received her Ph.D. in social psycholog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in 2015, where her research focused on the science of persuasion and motivation regarding political, environmental, and health-related behavior. For more info, see her personal website.

More by Melanie Tannenbau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