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dy Gaga,你不應該為了掌聲而做。

當Lady Gaga在她最新的熱門單曲中告訴我們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掌聲”時,這是一個我們應該慶祝的資訊嗎?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在《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中,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當Lady Gaga在她最新的熱門單曲中告訴我們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掌聲”時,這是一個我們應該慶祝的資訊嗎?還是我們應該擔心的事情?

還有,當我們在談論Gaga時,她那句著名的“人們之所以成為現在的樣子,是因為他們天生如此”的宣言又如何呢?是的,她的意思是這是一首關於性取向的歌——讓我明確地說,這不是這篇文章的目標主題。然而,快速在谷歌上搜索“天生如此”就會發現,對性取向的關注並沒有阻止成千上萬的人使用“天生如此”這句話來為任何數量的不良性格特徵辯護,從不合群數學無能衝動和攻擊性。我不好相處,或者數學不好,或者衝動,這不是我的錯——我天生如此!改不了!讓我們慶祝真正的我!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 訂閱來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關於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那麼,當涉及到您的性格、智力或個人技能時,如果您認為您的能力和特質是在出生時就確定的,這重要嗎?Lady Gaga認為自己“天生”就是現在的樣子,這與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掌聲”有關嗎?這一切有什麼不好的地方嗎?

事實上,這真的很重要——而且這是一個關於目標和動機的非常糟糕的資訊。1研究表明,實際上,人們傾向於以兩種廣泛的方式來概念化自己的技能、特質和能力。實體理論者認為,諸如性格特徵、運動能力或智力等屬性是相對穩定的特質,在出生時就幾乎固定了——換句話說,無論你碰巧是什麼樣子,你可能都認為你是“天生如此”。但是,如果你是一個漸進式理論者,你認為屬性是可塑的,這意味著它們可以透過練習和努力不斷提高。

轉到一個略有不同(但相關)的領域,關於目標理論的研究也表明,有兩種廣泛的目標導向型別。您可能有一個掌握(或學習)目標,其中您的主要重點是掌握困難的材料、學習和理解複雜的主題,並真正地改進一項任務。或者,您可能有一個表現(或自我)目標,其中您的主要重點是展示能力、避免負面評價,並公開表明您在某方面“擅長”。在前一種情況下,您的重點是內部的——您大概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努力掌握某種技能或材料,以便您真正地學習和成長,而不管其他人對您的能力或表現有何看法。在後一種情況下,您的重點是外部的——您大概專注於他人的評價,並且更擔心他們會怎麼想或怎麼說,而不是您實際的進步。換句話說,您可能為了像掌聲之類的東西而做這一切。

也許不足為奇的是,上面兩個段落中提到的關於個性和技能的兩種不同觀點預測了人們如何形成掌握或表現目標導向。持有實體觀點的人通常優先考慮“看起來不錯”而不是實際發展能力,這導致他們專注於表現(而不是掌握)目標。畢竟,如果您認為自己天生就具有一定的能力水平,並且它無法真正改變,那麼專注於您給人的印象(試圖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人對您的正面評價)而不是浪費時間試圖徒勞地改變您的先天能力水平更有意義。另一方面,漸進式理論家更有可能設定圍繞學習和提高能力的目標。通常,這會成為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那些相信自己可以透過努力工作來提高能力的人通常最終會更加努力地工作,結果,他們會在該領域獲得掌握並變得更好。

事實上,研究一致地將掌握(或學習)目標與比表現目標更具適應性的結果聯絡起來。例如,設定學習目標(例如掌握複雜的課程材料)的MBA學生表現優於設定表現目標(例如獲得高GPA)的MBA學生。對運動能力持有實體信念的青少年往往更少有動力去追求運動目標,而持有漸進式信念的青少年更有可能享受運動,並真正希望提高他們的運動能力。持有漸進式信念對於學習和表現都具有顯著的適應性——相信自己可以提高對於動機和享受都比相信自己必須“天生”就偉大要好。這是因為有掌握目標的人也表現出更高水平的內在動機、自我調節、面對挑戰或可能失敗時的堅持以及元認知(一個總括術語,用於描述我們計劃、監控和評估重要目標進展的方式,以幫助我們確保始終採用最佳策略)。

正如卡羅爾·德韋克(該主題的主要研究者之一)在上面的影片中所解釋的那樣,所有這些加在一起都很有道理。即使你可能在面對成功時看不到這些目標的不同影響,它們肯定會在面對失敗時顯現出來。持有漸進式理論的人認為他們始終能夠學習、成長和進步。因此,在一項困難的任務上失敗不一定是對個人的威脅。相反,它可能只是一個暗示,表明這是一項他/她需要更加努力的任務——這是一個學習和成長的機會。然而,持有實體理論的人不相信他們可以真正改變自己的能力。因此,透過更加努力地工作或堅持一項困難的任務來回應批評或負面反饋毫無意義——畢竟,如果你無法改進,那又有什麼意義呢?因此,任何負面反饋都被視為一種威脅。因此,他們更傾向於尋找他們可能擅長並“顯得”聰明或有天賦的情況。這種情況暫時還可以,但它嚴重限制了實體理論家的成長能力併發揮他們的全部潛力。畢竟,如果您害怕負面反饋,那麼您在面對失敗時更有可能放棄一項任務,並且在面對挑戰時不太可能堅持下去。

當然,就像大多數事情一樣,它並非完全是全有或全無。例如,有人可能會注意到,這不一定是一個“二選一”的區別。人們有可能同時持有關於能力的實體漸進式理論。正如理查德·施密特在《運動控制與學習》中在運動能力的具體背景下寫到這些理論時所說,“能力代表一個人可以支配的‘裝置’的集合,並限制學習對錶現的影響。” 基本上,您也可能認為能力是由基因決定的,可以描述為“天生”的東西,但是您仍然可以透過努力工作來大大提高您的技能以跑步為例。優秀的短跑運動員的腿部必須有大量快肌纖維,這使他們具有在10秒內跑完100米所需的爆發力和速度。另一方面,馬拉松運動員的腿部充滿了慢肌纖維,這為他們在較長時間內維持有氧運動提供了耐力。某些人群天生就擁有更多的慢肌或快肌纖維,這會使他們更擅長短跑或長跑。但是,有規律的鍛鍊和有針對性的訓練也可以改變肌肉的形態,因此您可以改變肌肉成分並提高您在短跑或跑馬拉松方面的表現。即便如此,您仍然可能永遠無法達到天生具有更適應性肌肉成分的跑步者的表現水平,尤其是在他/她也刻苦訓練的情況下。因此,跑步的成功取決於幾個不同關鍵變數之間的微妙平衡——天生具有“正確”體型的基因傾向是有幫助的,但是一旦體型到位,更重要的是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以提高,並因此而努力工作。雖然不是每個人都天生擁有成為世界上最快男人或女人的理想體型,但對於大多數積極結果來說,保持相信自己可以透過努力工作和努力來提高自己的能力仍然是最佳選擇。

此外,當涉及到表現目標時,並非所有目標都是平等的——它們的好壞程度也各不相同。表現目標可以進一步細分為表現-趨近目標和表現-迴避目標。表現-趨近目標,就像我們親愛的朋友 Gaga 所持有的那樣,關注的是讚揚、表揚或榮譽——換句話說,持有表現-趨近目標的人是趨近或尋求積極的表現評估。這些目標不如掌握目標那麼有益,但它們比表現-迴避目標更具適應性,而表現-迴避目標則由那些主要目標是避免因其表現而受到公眾批評、指責或評判的人所持有。因此,如果 Gaga 唱的是她人生的主要動力是避免被“噓”,那會比她目前專注於掌聲更令人擔憂。

即便如此,完全專注於表現目標並不是特別理想或具有適應性的——如果我現在有機會告訴 Gaga 任何事情,那可能就是,鼓勵一代年輕人成為持有表現目標的實體理論者,並不是讓他們在面對失敗時堅持不懈、迎接他們可能面臨的任何挑戰以及努力實現重要目標的好方法。

不過,從輕鬆的角度來看——誰會想到幾年前,在 2013 年的流行天后之戰中,一位不同的著名金髮歌手會帶著關於動機的更具實證意義的資訊出現呢?


1. 不是性取向。再說一遍,這不是一篇關於性取向的文章。請不要評論並試圖使其成為一篇關於性取向的文章。任何關於性取向的生物學根源以及您個人是否認為它們存在的評論將不會透過稽核。


Biddle, S.J.H., Wang, C.K.J., Chatzisarantis, N.L.D., & Spray, C.M. (2003). Motivation for physical activity in young people: Entity and incremental beliefs about athletic ability.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21, 973-989.

Dweck, C.S. (1986). Motivational processes affecting learn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41, 1040-1048.

Dweck, C. (1992). The study of goals in psychology. Psychological Science, 3, 165-167

Dweck, C.S., & Leggett, E. (1988). A social-cognitive approach to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ical Review, 95, 256-273.

Harackiewicz, J. M., Barron, K. E., & Elliot, A. J. (1998). Rethinking achievement goals: When are they adaptive for college students and why?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3, 1-21.

Latham, G. P., & Brown, T. C. (2006). The effect of learning vs. outcome goals on self-efficacy and satisfaction in a MBA program. Applied Psychology: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55, 606-623.

Locke, E.A., & Latham, G. P (2006). New directions in goal-setting theory.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5, 265-268.

Nicholls, J.G. (1978).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s of effort and ability, perception of own attainment, and the understanding that difficult tasks require more ability. Child Development, 49, 800-814.

Payne , S. C. Youngcourt , S. S. Beaubien , J. M. (2007). A meta-analytic examination of the goal orientation nomological net.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92, 128-150.

Sarrazin, P., Biddle, S., Famose, J.P., Cury, F., Fox, K., & Durand, M. (1996). Goal orientations and conceptions of the nature of sport ability in children: A social cognitive approach.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35, 399-414

Schmidt, R.A. (1982). Motor Control and Learning.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VandeWalle , D. (1997).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work domain goal orientation instrument.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8, 995-1015.

Lady Gaga 的圖片透過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2.0 通用許可獲得,來源 Flickr 上的 PlumeDeCheval

本文的部分內容複製或改寫自我在 2012 年 8 月撰寫的早期部落格文章,該文章討論了人們是否認為自己曾經有可能取得奧運會的輝煌成就。原始文章可以在這裡找到。

Melanie Tannenbaum is a freelance writer and science communications consultant currently living in the Bay Area. She received her Ph.D. in social psycholog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in 2015, where her research focused on the science of persuasion and motivation regarding political, environmental, and health-related behavior. For more info, see her personal website.

More by Melanie Tannenbau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