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感恩對健康、幸福和心靈的幫助

每年感恩節,我們都會反思並表達我們的感恩之情。這種做法如何幫助我們的生活——以及我們的人際關係——更加幸福和健康?

加入我們科學愛好者的社群!

本文發表在《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中,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每年感恩節,我們都會反思並表達我們的感恩之情。這種做法如何幫助我們的生活——以及我們的人際關係——更加幸福和健康?

首先:什麼是感恩?

“感恩”傳統上被定義為在接受他人幫助後,你所體驗到的情緒,並將其指向幫助的提供者(或恩人)。然而,考慮到人們可以對“早上醒來”(一種沒有明確恩人的體驗)之類的事情表示感恩,因此感恩的概念已經被擴充套件。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方法是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現在,大多數研究人員認為感恩更多的是一種“普遍的生活態度”,它與諸如樂觀希望等類似的概念不同,它專注於欣賞他人,關注你所擁有的,在美麗面前感到敬畏,專注於當下的積極事物,並理解生命短暫,必須充分享受。

為什麼感恩如此重要?

體驗更高程度的感恩與許多真正令人驚歎的結果相關。

人格特質

感恩的人更傾向於

  • 開放地體驗不同的感覺、想法和價值觀

  • 能幹、盡職、努力進取

  • 健談、情感溫暖、積極尋求活動、易於體驗積極情緒

  • 值得信賴、無私利他、溫柔體貼

感恩的人較少

  • 憤怒和敵對

  • 情感脆弱

  • 沮喪

更有效的創傷恢復:雖然患有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的退伍軍人通常比沒有患有PTSD的人體驗到的常規感恩感較少,但患有PTSD的人確實在病情的同時體驗到感恩,他們的日常生活功能更好,康復情況也有所改善。通常,當人們能夠感覺到他們從經歷中獲得某種好處時,創傷恢復更加成功。事實上,有些人甚至報告說,他們在創傷後比之前有更高水平的幸福感或日常生活功能。雖然創傷絕不應該被視為“好事”,但值得注意的是,人們常常會說,他們在從創傷中恢復後,發現自己“充分享受生活”,珍惜每一天,並對周圍的世界有更大的感激之情。

更牢固的關係:經常體驗到更多感恩的人通常也更願意原諒他人,表現出較低的自戀程度,並從事更多增強人際關係的行為。

改善健康:更高程度的感恩持續地與較低的壓力水平相關——壓力是一種與各種負面健康結果相關的心理社會體驗。參與感恩干預的人也傾向於報告更多(和更好)的睡眠——他們睡得更久,入睡更快,睡眠質量也更高。這主要是因為他們在晚上躺在床上時,不太可能有負面想法在腦海中盤旋。

幸福感:感恩持續地與更高的生活滿意度、更高的自尊和更頻繁的積極情感體驗相關。

你能做什麼?

幸運的是,即使你不是一個天生“容易感恩”的人,干預措施在感恩文獻中也很常見——而且感恩節自然為你自己生活中的實施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機會。三種最常見的干預措施是:(1)感恩清單(列出你生活中讓你感恩的事情清單),(2)感恩沉思(整體“思考事物”或“書寫事物”讓你感恩,而不是逐一列出),以及(3)行為表達(寫信、購買禮物或以其他方式親自感謝你所感激的人)。

不僅干預措施很常見,而且它們往往效果很好。在一項研究中,參與者在四周的時間裡,每週兩次寫下讓他們感到感恩的人、事物或時刻。與僅寫下他們生活中“難忘事件”的對照組參與者相比,在研究結束時,這些“感恩”參與者報告了更高的生活滿意度、更高的自尊和更低的日常積極情緒體驗。當他們完成這項干預時,將參與者連線到心理生理裝置上,揭示了另一件非常酷的事情——當他們完成任務時,他們實際上表現出更高水平的心臟協調性,這是一種與較低壓力水平相關的生理指標,更高的整體幸福感、更好的認知能力和改善的社會表現。

每天都是感恩節

當我們坐下來過感恩節,花點時間對我們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感到感恩時,很高興知道這些體驗——和表達——具有真正的、重要的益處。隨著新年的臨近,也許一個偉大的決心是確保我們透過以同樣的方式對待一年中的每一天來繼續收穫這種情感的益處!

 

圖片來源

圖片來自Yoga4Love,透過維基共享資源

Melanie Tannenbaum is a freelance writer and science communications consultant currently living in the Bay Area. She received her Ph.D. in social psycholog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in 2015, where her research focused on the science of persuasion and motivation regarding political, environmental, and health-related behavior. For more info, see her personal website.

More by Melanie Tannenbau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