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克斯新聞事實核查:如果媽媽外出工作,對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有害嗎?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上週,福克斯新聞的主持人成為頭條新聞,因為他們報道了皮尤研究中心最近的調查結果,即美國所有家庭中有 40% 的女性是主要的經濟支柱。在這些家庭中,約有 1/3 是雙親家庭,母親的收入高於丈夫,其餘 2/3 是單親母親家庭。福克斯新聞在得知這一統計資料後完全慌亂了,召集了一個全男性專家小組,毫不含糊地哀嘆我們所知的社會的衰落。緊隨其後的是另一個節目片段,其中首席發言人埃裡克森重申了他的觀點,第三個片段是女主播梅根·凱利批評了這些男性的落後、冒犯性觀點。這些節目片段中說的許多話傷害了成千上萬的男性、女性和兒童,他們基本上被告知他們要為社會崩潰成廢墟負責。然而,除了具有冒犯性之外,這些影片中的許多“事實”和許多“科學”也並非完全正確。在本週的一系列部落格文章中,我將把福克斯新聞主播在這些節目片段中所聲稱的內容與經驗現實進行比較。

主張:針對梅根·凱利引用美國心理學會 2010 年釋出的一項研究,該研究表明,母親工作的孩子和母親待在家裡的孩子在積極結果方面沒有差異,埃裡克森表示他傾向於“不相信”這些資料,因為樣本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選擇的”且收入較高。根據埃裡克森的說法,“當您研究高收入家庭時,您絕對是對的,收入非常高的職業母親,她們的孩子,確實沒有太大差異……但是當您進入中產階級時,很多問題都在這裡湧現,當您有一個每天工作 12 個小時的媽媽和一個每天工作 12 個小時的爸爸時,他們回到家後也在努力成為好父母,您不可能擁有一切,他們正在做出妥協。”

現實:如果埃裡克森閱讀了凱利引用的 2010 年論文,他就會發現實際資料講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事實上,它們講述的是相反的故事。1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正如凱利提到的,正在討論的論文是一項薈萃分析,涵蓋了 69 項研究,包括 50 多年來的 128,738 名兒童。您可以透過點選此連結訪問論文字身。

為了理解這項研究如何獲取資料,重要的是要理解薈萃分析到底是什麼。想象一下,您坐下來撰寫一篇關於您感興趣的主題的文獻綜述——例如,母親外出工作對其子女後期發展的影響。如果您想定性地看待這個問題,您可以搜尋一堆資料庫,找到過去 50 年左右進行的每一項相關研究。然後,您可以寫一份不錯的報告,總結這些論文中的每一篇的發現,有點像科學書面報告。

但這可能會變得有點複雜,特別是當您開始想知道應該如何對待每項研究時。例如,如果一項研究抽樣調查了全國不同州的 50,000 個家庭,而第二項研究僅抽樣調查了一個特定大學城中的 100 個家庭,您應該平等對待這兩項研究嗎?可能不應該。但是您應該如何平等地對待它們呢?您是否應該只在報告中寫下每項研究的所有細節,並允許人們形成自己的判斷?這可能會變得乏味,特別是如果您必須對數百個樣本這樣做。

因此,薈萃分析基本上是一種以系統方式解決此問題的定量方法。它有點像將“科學書面報告”的想法與加權平均的概念結合在一起。它收集您收集到的每項研究中發現的所有效應,並將它們平均在一起,這樣您就可以得到一個最終的“這就是您的效應”度量,衡量您感興趣研究的關係——但它更進一步,在每個效應進入平均值之前對其進行加權,加權依據是樣本中的人數以及樣本中方差的大小(或小)。因此,在上面的示例中,如果第一項研究發現相關性為 0.6,第二項研究發現相關性為 0.2,則這兩個效應的平均值將為您提供“總體相關性”0.4。但是,由於第一項研究的規模更大,因此相關性 0.6 在您的平均值中可能會獲得更多權重——因此您的“總體相關性”將考慮到這一點,可能更像是 0.45 或 0.46。現在想象一下將此邏輯擴充套件到數十或數百項研究,對每一項研究進行加權以考慮樣本量、方差等方面的差異。這就是薈萃分析工作原理的基本框架。它就像一篇帶有數字的文獻綜述——或者您找到的每項研究中的效應的加權平均值——它更認真地對待您從更具效力的研究中獲得的效應。

那麼,這項特定薈萃分析中涉及的樣本看起來如何?它們都是富裕的、白種人的雙親家庭嗎?不完全是。雖然略超過一半的樣本被歸類為“混合 SES”,但這些研究中 30% 的樣本主要來自工薪階層/中下階層,只有約 15% 的樣本主要來自中產階級/上層階級。近 20% 的樣本嚴格來自單親母親家庭,約 20% 的樣本由領取福利金的家庭組成。關於種族多樣性,約 20% 的樣本主要為黑人或非裔美國人,約 10% 的樣本主要為西班牙裔。因此,雖然這些數字可以更高,但肯定不是這些研究招募富裕家庭——經濟和種族多樣性有一定的代表性。

現在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樣本中有很多低收入家庭。那麼埃裡克森的觀點有道理嗎?富裕家庭的孩子們過得還不錯,但如果他們有工作的母親並且經濟狀況不穩定,孩子們會很掙扎嗎?

進行薈萃分析的真正好處之一是,您可以實際尋找您感興趣的效應的重要調節因素。因此,假設您有 20 項研究調查了母親就業對領取福利金家庭兒童智商的影響,還有 20 項研究調查了母親就業對超級富裕家庭兒童智商的影響。長話短說,您基本上可以將這些研究分類為您想要比較的組(即“福利家庭”與“富裕家庭”),然後執行一些統計檢驗,這將讓您知道這兩組中的效應是否彼此顯著不同。因此,如果母親就業對一種型別的家庭非常不利,但對另一種型別的家庭不太不利,則這種調節因素分析將讓您知道該資訊。

這項薈萃分析的作者——充分了解母親就業對兒童的影響可能會因社會經濟地位而異,正如埃裡克森暗示的那樣——實際上確實根據研究中涉及的大多數家庭是否領取福利金來比較了這些研究。如果埃裡克森是正確的,那麼來自領取福利金家庭(又名最貧困家庭)的孩子應該最掙扎,因此您會期望看到較低的成就水平和更多的行為問題,如果這些家庭中的母親在孩子年幼時工作,而來自較高收入家庭的孩子應該沒有表現出真正的影響。

然而,當檢視家庭領取福利金的樣本時,母親在孩子很小(1-3 歲)時工作的孩子在整體成就衡量標準上實際上表現得更好,並且智商更高,儘管在正規學業成就測試方面沒有差異。相反,當檢視家庭未領取福利金的樣本時,母親在幼兒時期工作和不工作的孩子在整體成就或智商方面沒有差異,儘管母親在幼兒時期工作的高 SES 兒童在正規學業成就測試中實際上表現稍差。

如果我們看看孩子是否來自單親家庭呢?情況也一樣。如果單親母親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工作,那麼與單親母親一起生活的孩子在整體成就和智商衡量標準上表現更好。另一方面,與雙親家庭一起生活的孩子在整體成就或智商方面沒有表現出差異,但如果他們的母親工作過,他們在正規學業成就測試中表現更差。

那麼行為問題呢,例如外化行為(攻擊性或衝動性)或內化行為(抑鬱或焦慮)?畢竟,如果父母外出工作的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智商較高,但抑鬱和焦慮的發生率也較高,那仍然是一個問題,對吧?

當然,這將是一個問題——如果情況是這樣的話。但事實並非如此。再一次,模式是相同的。與單親母親一起生活並且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外出工作的孩子,實際上表現出顯著較低的總體行為問題發生率、顯著較低的攻擊性和衝動性發生率,以及略微較低的抑鬱和焦慮發生率。來自雙親家庭的孩子在總體行為問題、攻擊性或衝動性方面沒有表現出這種差異,儘管他們也表現出較低的抑鬱和焦慮發生率。因此,總的來說,當母親在嬰兒很小的時候就外出工作時,她們是單親母親還是雙親家庭的成員都無關緊要。縱觀各種種族和社會經濟群體,研究要麼發現就業與行為問題之間沒有關係,要麼發現母親在孩子年幼時工作的孩子實際上比母親待在家裡的孩子有更少的行為問題和更好的學業成績。

無論您如何看待,資料都不斷講述著相同的故事。根據資料(再次強調,涵蓋了 50 多年來的近 70 項不同研究中的超過 100,000 名兒童),母親外出工作,如果有什麼影響的話,實際上可能對來自低收入家庭或單親母親家庭的孩子更有益,而不是讓他們的母親待在家裡。對於來自較富裕家庭的孩子,職業母親和全職母親的孩子之間要麼沒有區別,要麼全職母親的孩子表現得更好一些。

作者對這種差異有一個非常簡單且顯而易見的解釋,您一讀就明白了。埃裡克森認為,來自高收入家庭的孩子無論母親是否就業,都可能會在世界上過得很好,但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如果父母都長時間工作,然後帶著壓力回家,就會受苦。畢竟,正如埃裡克森指出的那樣,您“不可能擁有一切”,而且職業母親正在“做出妥協”。

但這裡的問題是埃裡克森忘記了一件非常關鍵的事情——如果有什麼比做全職工作的單親母親更令人壓力大的事情,那就是做沒有全職工作的單親母親。正如作者指出的那樣,“[母親]就業[在低收入家庭中]帶來的額外經濟保障和健康福利……因收入增加而改善的食物、衣服和住所……[以及]擁有成就和負責任行為榜樣的心理重要性”對於脆弱的低收入兒童來說,都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媽媽不在家工作,當然,她會和孩子待在家裡——但如果這個家庭幾乎沒有其他來源的收入,那麼孩子真的會受苦。如果孩子餓著肚子或冬天沒有暖和的衣服,媽媽能為養育好孩子做的就非常有限。來自職業母親的額外經濟保障,足以彌補沒有母親整天陪伴的缺點。事實證明,擁有食物、衣服和遮風擋雨的屋頂比讓兩歲的孩子避免日託的危險更重要。另一方面,對於較富裕的家庭來說,媽媽通常會回到工作崗位,因為她這樣做,而不一定是因為她必須這樣做。雖然情況並非總是如此,但高收入家庭可能比低收入家庭擁有更多的經濟保障,無論母親是否就業。然而,正因為如此,媽媽重返工作崗位可能不會使家庭收入水平提高到足以對孩子的食物、衣服和住所質量產生有意義的影響的程度。這可能意味著孩子可以在聖誕節得到一些額外的玩具,但這肯定不意味著是吃飽睡覺還是餓著肚子睡覺的區別。來自較富裕的母親工作的家庭收入增加以及家庭中提供積極的女性榜樣,並不總是能抵消母親就業可能帶來的對親子關係和依戀的挑戰。另一方面,對於低收入母親來說,這種收入來源非常重要,如果這種收入來源被移除,對家庭來說可能是毀滅性的,因此,如果媽媽回去工作,肯定對孩子未來的前景更好。

因此,全職母親和職業母親的孩子似乎沒有明顯的差異。當存在差異時,它們實際上傾向於職業母親的孩子具有積極的學業和行為結果,並且這些積極的好處在低收入家庭中尤其明顯,因為母親收入提供的額外經濟保障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孩子的前景。

1. 這實際上是行為科學的資金如此重要的一個很好的例子,您不能簡單地爭辯說這只是一種證明“常識”的練習。當埃裡克森第一次說這話時,我沒有讀過這篇論文,而且我有點尷尬地說,我完全相信他們發現的效果就是這樣。我甚至在我在 Facebook 上釋出的評論中寫了一個很長的論點,解釋了為什麼您會期望在較低 SES(但不是較高 SES)家庭中看到母親就業的負面影響。當我閱讀了實際論文時,我感到非常愚蠢,並立即理解了為什麼效果可能會(並且確實)朝著另一個方向發展。然而,請從中吸取教訓,後見之明偏差是一種殘酷的野獸,如果您試圖透過說社會科學研究只是“常識”來嘲笑它,您最好確保您實際上並沒有聲稱與實證研究發現的相反

Melanie Tannenbaum is a freelance writer and science communications consultant currently living in the Bay Area. She received her Ph.D. in social psycholog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in 2015, where her research focused on the science of persuasion and motivation regarding political, environmental, and health-related behavior. For more info, see her personal website.

More by Melanie Tannenbau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