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能指望一個廢物做什麼?”

今天我又回到了BPS研究摘要,這是本週我關於近期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三篇客座文章中的第二篇。我的第二篇文章是關於P.J.發表的一篇最新論文。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這篇文章發表在《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中,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今天我又回到了BPS研究摘要,這是本週我關於近期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三篇客座文章中的第二篇。

我的第二篇文章是關於P.J. Henry、Sarah Butler和Mark Brandt最近發表的一篇論文。鑑於最近關於某些基於群體的侮辱性言語是否比其他言語“更具冒犯性”的辯論,研究人員決定測試一個關於為什麼某些侮辱性言語似乎比其他言語更糟糕的假設——群體地位

超過250名參與者閱讀了一個關於“創意開發人員”的故事,這是一個在假設的工作場所中的群體,他們要麼收入很高,福利很好,有三天週末,並且非常重要且有影響力(高地位),要麼收入很低,沒有福利,必須在週末工作,並且根本不重要或沒有影響力(低地位)。然後,參與者想象聽到工資單上的某人貶低其中一位創意開發人員不理解某些事情,最後說:“你還能指望一個廢物做什麼?” 正如小插曲解釋的那樣,“廢物”是“創意”和“冒充者”這兩個詞的貶義組合。正如預期的那樣,認為創意開發人員是低地位群體的參與者,認為“廢物”一詞的冒犯程度明顯高於那些認為創意開發人員是高地位群體的人。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有關此帖子的其餘部分,請前往BPS研究摘要!

 

Melanie Tannenbaum is a freelance writer and science communications consultant currently living in the Bay Area. She received her Ph.D. in social psycholog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in 2015, where her research focused on the science of persuasion and motivation regarding political, environmental, and health-related behavior. For more info, see her personal website.

More by Melanie Tannenbau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