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運動員為我們情緒的本質提供了線索。

我們學習如何與周圍世界互動的方式中,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是透過觀察學習。透過觀察我們的朋友和家人的行為,我們在很小的時候就學會了如何做一些事情,比如開啟燈泡、開門或玩娃娃,而無需經歷繁瑣的反覆試驗的強化過程,每次我們需要學習新東西的時候。很自然地認為,我們也是透過觀察周圍的人在類似的情緒激發情況下做出反應的方式,學會了何時禮貌地微笑、如何厭惡地皺起鼻子,或者為什麼我們應該在憤怒時皺起眉頭。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我們學習如何與周圍世界互動的方式中,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是透過觀察學習。透過觀察我們的朋友和家人的行為,我們在很小的時候就學會了如何做一些事情,比如開啟燈泡、開門或玩娃娃,而無需經歷繁瑣的反覆試驗的強化過程,每次我們需要學習新東西的時候。很自然地認為,我們也是透過觀察周圍的人在類似的情緒激發情況下做出反應的方式,學會了何時禮貌地微笑、如何厭惡地皺起鼻子,或者為什麼我們應該在憤怒時皺起眉頭。

但是,如果觀察學習不是我們弄清楚如何表達情緒的唯一方式呢?如果這些情緒表達——或者至少是其中的一部分——實際上是“預先程式設計”到我們本性中的,即使我們從未見過其他人做出這些表情,我們也會做出這些鬼臉、皺眉和禮貌的、帶有輕微蔑視的微笑呢?

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大衛·松本和鮑勃·威靈漢姆研究了 2004 年奧運會柔道比賽的照片,以檢查運動員的面部表情。不出所料,研究人員發現,金牌和銅牌獲得者更可能表現出燦爛的笑容和表明真正幸福的面部肌肉啟用模式,而銀牌獲得者更可能表現出“假”笑或輕蔑和厭惡的表情。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世界發現和塑造我們世界的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此前在研究中已經發現了這種效應,如果不是因為一個重要的事實,它就不會特別值得注意

照片中大約一半的運動員是盲人。事實上,一半的盲人運動員自出生以來就是盲人,這意味著他們從未直接觀察過其他人的情緒表達。

 

先天性和非先天性盲人運動員不僅在輸贏後自發地產生情緒化的面部表情,而且他們的表情幾乎與視力正常的運動員相同。盲人運動員——即使那些一生中從未見過任何東西的人——不僅在獲勝後表現出真誠的笑容,而且在輸掉比賽後也表現出輕蔑或禮貌的假笑。不知何故,在從未見過別人的臉的情況下,他們仍然知道在輸贏時如何處理自己的臉。對於那些一直認為情緒是“硬連線”的,而微笑或皺眉等情緒表達是生物學決定的(而不是透過文化或社會互動學習的)的研究人員來說,這一發現是一個巨大的勝利。

研究人員承認,先天性盲人運動員的表情仍然可能是社會條件作用的結果。家人和朋友可能在他們的一生中口頭強化了適當的表達,因此這項研究不一定能證明情緒表達是完全由生物學硬連線的。然而,這項研究確實表明,觀察不是學習情緒表達和調節所必需的。而且,無論如何,如果盲人個體從未自發地產生這些表達,那麼親近的人就無法口頭強化適當的情緒表達。

 

在某種程度上,我們表達情緒的方式似乎真的是自然而然地發生的。

 


參考文獻

松本,D. 和威靈漢姆,B. (2009)。先天性和非先天性盲人個體的情緒自發面部表情。《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 96, 1-10,

班杜拉,A. (1986)。思想和行動的社會基礎:社會認知理論。恩格爾伍德崖,新澤西州:普倫蒂斯-霍爾。

圖片來源

電腦上的嬰兒圖片來自Pixabay 的公共領域圖片,由 Petr Kratochvil 拍攝

2007 年全日本柔道錦標賽決賽圖片,作者:Gotcha2,來自維基百科;根據知識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未移植許可授權。

盲人和視力正常的柔道運動員的圖片,作者:Bob Willingham。

這篇文章之前於 2012 年 8 月釋出在我的舊 PsySociety 部落格上。您可以透過單擊左側的“來自檔案”圖示來檢視原始帖子。

Melanie Tannenbaum is a freelance writer and science communications consultant currently living in the Bay Area. She received her Ph.D. in social psycholog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in 2015, where her research focused on the science of persuasion and motivation regarding political, environmental, and health-related behavior. For more info, see her personal website.

More by Melanie Tannenbau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