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納的“那話兒”?巧合得過分了。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並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如果你還沒聽說,Carlos Danger,又名聲名狼藉的前紐約國會議員安東尼·韋納,最近再次陷入麻煩,因為他暴露了他臭名昭著的...嗯,他臭名昭著的“那話兒”。

所有人都在嘲笑韋納在網上的失態行為。兩年前,韋納不小心將一張本意私發的私處照片暴露給了整個Twitter社群。最近,當韋納試圖透過競選紐約市長來重啟他的政治生涯時,有報道稱,即使在2011年因其淫蕩行為而公開受辱之後,韋納仍然繼續在網際網路上以化名Carlos Danger向女性發送性露骨的圖片和簡訊。許多報道都注意到了他的姓氏,考慮到他不檢點的性質,這真是一個有趣的巧合。但韋納會是那個炫耀自己“那話兒”的人,真的僅僅是巧合嗎?

存在一種被稱為內隱自我主義的心理現象,這種現象認為,人們在做決定(比如住在哪裡,做什麼工作,甚至和誰結婚)時,通常會基於這樣一個事實:我們對自己相關的事物,比如自己的名字,有一種額外的偏愛。從理論上講,我們頻繁接觸名字中的字母(在學校考試中寫名字,向新認識的人說出名字,在餐廳賬單上簽名)會使這些字母更加流暢。流暢性會增加喜愛——一般來說,你接觸某事物越多(比如一首歌、一件藝術品或隔壁鄰居),你就越有可能最終喜歡上它,因為它變得更熟悉,更容易處理。因此,我們名字中的字母——我們比幾乎任何其他事物都更頻繁地看到它們——應該讓我們感覺特別好。這使得我們傾向於做出反映我們自己名字的決定,因為它們比其他更不流暢的選擇“感覺”更好。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例如,密爾沃基的米爾德里德比弗吉尼亞人多,但在弗吉尼亞海灘則恰恰相反。傑克遜維爾的傑克和費城的菲利普也是如此——即使在控制了年齡或種族等其他解釋因素後,所有這些效應仍然成立。

當然,並非所有研究人員都相信內隱自我主義是完全合理的。對內隱自我主義已經有一些著名的反駁,最值得注意的是圍繞著這樣一種批評:任何發現都可能是由於統計偽影和/或混淆因素造成的。1 例如,一些研究人員(如Uri Simonsohn)認為,住在弗吉尼亞海灘的人更有可能給他們的女兒取名為弗吉尼亞。同樣,如果統計資料表明,人們傾向於在以自己名字的相同字母開頭的公司工作,那麼如果這些資料受到在同名或家族企業工作的人(例如,在迪士尼工作的迪士尼家族成員)或民族差異(例如,Van Boven可能更傾向於在一家名為Van Dyke Associates的公司工作,僅僅因為他住在荷蘭語國家,那裡的許多姓氏和公司名稱都以常見的“Van”字首開頭)的過度影響,則可能會產生誤導。

然而,有些內隱自我主義效應無法如此輕易地解釋。例如,同樣的效應也適用於姓氏;姓氏以Cali-、Texa-、Flori-、Illi-、Penny-、Ohi-、Michi-和Georgi-開頭的人更可能居住在分別以這些字母開頭的州,同樣的效應也適用於姓氏以Tor-、Vanc-、Ott-、Edm-、Cal-、Win-、Ham-或Lon-開頭的加拿大人,他們居住在多倫多、溫哥華、渥太華、埃德蒙頓、卡爾加里、溫尼伯、哈密爾頓或倫敦。喬治亞/喬治斯、路易斯/路易絲和弗吉尼亞/弗吉爾更可能分別居住在喬治亞州、路易斯安那州或弗吉尼亞州——如果他們最初不住在那裡,也更可能努力搬到那裡。內隱自我主義也不僅限於居住選擇;名字中帶有Den的人(如DennisDenise)更可能成為牙醫,而名字中帶有La的人(如Lauren或Larry)更可能成為律師。

那麼,這讓我們對安東尼·韋納有什麼看法呢?好吧,如果內隱自我主義的效應是可信的……我們可以猜測他會“內隱地偏好”暴露什麼?

我們都想責怪安東尼·韋納的壞男孩行為,但也許我們應該轉而責怪他的姓氏。

而且,如果一切都失敗了,至少我們現在可以安全地聲稱他肯定喜歡“危險”(Danger)。


1. 為了對圍繞內隱自我主義的辯論提供一個平衡的視角,下面連結的前兩篇文章支援這種效應的存在,而下面引用的後兩篇文章則是批評。您還可以閱讀《賓夕法尼亞日報》的一篇很棒的文章,該文章解釋了對內隱自我主義的批評,連結在此here,以及另一篇在Time上提供對內隱自我主義兩種觀點的文章。


Pelham, B.W., Mirenberg, M.C., & Jones, J.T. (2002). 為什麼 Susie 在海邊賣貝殼:內隱自我主義和重大人生決定。《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82, 469-487. PMID: 11999918

Jones, J., Pelham, B., Carvallo, M., & Mirenberg, M. (2004). 我該如何愛你?讓我數數 J:內隱自我主義與人際吸引力。《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87, 665-683. DOI: 10.1037/0022-3514.87.5.665

Gallucci, M. (2003). 我在海邊賣貝殼,我的名字是傑克:對 Pelham、Mirenberg 和 Jones (2002) 的評論。《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85 (5), 789-799 DOI: 10.1037/0022-3514.85.5.789

Simonsohn U (2011). 虛假的?姓名相似性效應(內隱自我主義)在婚姻、工作和搬家決定中。《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PMID: 21299311

圖片來源:

安東尼·韋納的圖片來自Talk Radio News Service;可透過Flickr獲取。

此帖子的略有不同的版本最初於2011年6月釋出在我的原始PsySociety Wordpress部落格上。您可以透過點選左側的“來自檔案”圖示來閱讀原始帖子。

Melanie Tannenbaum is a freelance writer and science communications consultant currently living in the Bay Area. She received her Ph.D. in social psycholog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in 2015, where her research focused on the science of persuasion and motivation regarding political, environmental, and health-related behavior. For more info, see her personal website.

More by Melanie Tannenbau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