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艾登堡爵士來電 - 邦達博士家又一個平常的早晨...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這絕對是我科學生涯中最超現實的時刻之一,今天早上我接到了大衛·艾登堡爵士的電話,這是由國家地理娛樂電影創投(NGECV)組織的電話會議的一部分。哇...而且是的,他在電話裡的聲音和他紀錄片裡的聲音完全一樣。大衛和他的團隊正忙於宣傳他們的故事片飛天巨獸3D在北美的首映,這部影片由NGECV呈現,是紀實紀錄片和最新的CGI及3D技術的突破性結合。

等等,什麼?一部使用CGI技術的自然歷史電影?

是的,你沒看錯。我不確定是艾登堡想運用如此尖端的電影技術的雄心壯志先出現,還是他對大約2億年前在天空飛行的神秘翼龍的熱愛先出現。無論如何,這都是天作之合。巨大的飛行機器需要認真的CGI改造(考慮到大多數翼龍都以一小堆被壓碎的骨頭形式存在)以及表現良好的化石本身。《飛天巨獸》已經證明了它本身是獲獎的材料。它於去年12月在英國的SKY TV首映,並在“專業紀實”類別中獲得了英國電影學院獎。然而,10月初的上映日期將使這部電影真正發揮其預期的作用:在北美和世界許多國家的巨型3D IMAX銀幕上放映。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現在,我必須坦誠地說:我個人並不是3D體驗的狂熱愛好者。我發現眼鏡很笨重,而且(除了阿凡達之外)我從未看過一部電影讓我覺得我從觀看3D版本中真的比觀看2D版本獲得了更多。我還沒有被說服我真的需要影像從螢幕上跳出來進入我的現實。根據《飛天巨獸》攝製組對在野外使用3D技術的艱辛的瘋狂描述,我不確定大多數自然歷史電影製作人是否會被說服。平均3D攝像機單元重約150磅,需要12人的攝製組操作。一旦你設法把它拖到你的拍攝地點,要獲得你的影像也絕非易事,電影攝影師蒂姆·克拉格解釋說。

“三維影像是使用兩個攝像機建立的,這兩個攝像機被綁在一起,一個向前指,另一個向下指到一面傾斜的鏡子上。目的是模仿我們自己的眼睛產生的效果;兩個影像,從一個很短的距離分開拍攝。然後將影像一個疊放在另一個之上以產生深度”。

彷彿實現立體效果還不夠困難,3D鏡頭具有固定的焦距——這意味著它們無法放大和縮小。更換3D攝像機單元上的鏡頭是一個棘手的過程,需要長達40分鐘——這需要大量的組織和鏡頭計劃,以便在這種專案中在時間管理方面即使是稍微有效率(更不用說“錯過”某種特殊行為或某種動物的蹤跡,以及應對各種因素的可能性)。

當我輪到提問時(耶!),我設法問艾登堡,所有這些努力是否真的適合一般的自然歷史電影——因為在我看來並非如此。我想知道他是否認為在某些自然歷史場景中,這種過程可能比其他情況更成功。總的來說,他同意3D技術可能非常不穩定,並且在他作為自然歷史電影製作人的所有經驗中,目標始終是使攝像機越來越小,以便“偷偷靠近”動物,而不是驚嚇它們,使其遠離它們的自然行為。這就是為什麼《飛天巨獸》代表了嘗試這種技術的理想場景:CGI翼龍和不會躲避鏡頭的化石。然而,艾登堡確實概述了一些在自然世界中使用3D拍攝效果良好的場景。其中之一是他最近完成的(尚未釋出)以南極洲為背景的紀錄片專案,名為《單身國王》,該片關注帝企鵝、象海豹和信天翁。這些生物比許多生物更“適合3D”,因為它們的體型、它們的運動方式以及對海船缺乏驚嚇反應。另一個更適合3D拍攝的主要領域是(當然)植物世界。艾登堡詳細介紹了他最近在英格蘭倫敦附近的邱園所做的一些工作,這些工作結合了延時攝影和3D技術,創造出鮮花盛開、樹枝發芽和樹葉變色的影像,這些影像是(我引用一下)“令人歎為觀止的”

因此,似乎整個自然歷史型別電影都不會立即跳上3D潮流。對於大多數紀錄片預算來說,這項技術目前過於笨重且不可預測,而且儘管電影製作人盡了最大努力,動物本身也不太可能迎接這一挑戰。然而,當你有一個故事情節適合使用此類技術時——就像艾登堡的《飛天巨獸》一樣——它肯定代表了紀實紀錄片世界尚未見過的電影製作水平。如果詹姆斯·卡梅隆可以讓《阿凡達》中虛構的納美人從螢幕上跳出來,那麼大衛爵士當然也可以用CGI翼龍做到這一點——我個人非常期待結果。

《飛天巨獸》將於2011年10月7日在全國IMAX銀幕上首映。您可以在這裡找到詳細的影院列表。

 

Carin Bondar is a biologist, writer and film-maker with a PhD in population ecolog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Find Dr. Bondar online at www.carinbondar.com, on twitter @drbondar or on her facebook page: Dr. Carin Bondar – Biologist With a Twist.

More by Carin Bonda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