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猩球崛起》中科學家的一些注意事項...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半劇透警告 – 如果知道結局會困擾您,請先看電影(儘管既然這是前傳,如果您不知道結局會發生什麼,那您就太落伍了)。

與您可能想的不同,這篇文章並非完全是為了挑剔好萊塢當前大片的巨大科學疏漏。在票房首週末達到 5400 萬美元之後,人們似乎並不介意以相當放縱的方式描繪科學,這已成為不爭的事實——而且作為這部電影的粉絲,我也願意原諒一定程度的科學愚蠢。人物的呈現方式讓人真的很支援這種荒謬。我發現自己真的希望那隻從金門大橋跳下來的 500 磅重的銀背大猩猩能夠進入敵方直升機,並擋開威脅其同伴凱撒黑猩猩的子彈雨,儘管我完全意識到 A) 物理學可能對此有話要說,B) 大猩猩(以及動物王國的絕大多數成員)對其他物種的成員並沒有真正的利他主義。為了好萊塢的名義,我允許這樣做,以及電影中看到的靈長類動物行為、病毒傳播和超級藥物功能的其他幾個奇幻方面。

然而,作為一名科學家,我覺得至少應該承認一些主要的失誤,因為它們有助於延續科學家與社會之間明顯的隔閡。當然,我們知道大猩猩飛躍是荒謬的——但電影中對科學家的某些概括並不那麼荒謬,因此可能被認為是現狀。是的,魯伯特·懷亞特,我意識到對科學協議的準確描繪會使情節變得混亂,但有些事情就是不能不說。我確信這不會影響您的票房趨勢,而且澄清後我會感覺好多了。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誤區 #1:科學家不重複他們的工作

在開場場景中,我們看到我們的科學家英雄(由詹姆斯·弗蘭科飾演)觀察他的測試物件黑猩猩完成金字塔拼圖。在接觸藥物 #1 後,她以創紀錄的時間完成了拼圖——導致弗蘭科立即宣佈他的科學研究成功,併為他的阿爾茨海默病奇蹟療法設立了一項數百萬美元的資助計劃(樣本量 = 1)。問題是:科學結果是基於可重複性和統計資料的。一隻黑猩猩以某種方式改變了它的行為真的毫無意義,而且作為一名“科學家”,弗蘭科的角色真的應該更清楚。可悲的是,他在電影后期做了同樣的事情,並且因為他用同樣的病毒注射了他的父親(樣本量 = 1),而被授予了一大筆資金來開發藥物 #2。

誤區 #2:科學家將其結果基於一種型別的實驗

電影中呈現的唯一一種科學結果是來自“全知”金字塔測試(數學家稱為“漢諾塔”)的結果。雖然這個測試肯定用於認知科學,但它只是旨在突出大腦功能和表現不同方面的大量工具之一。就像科學家永遠無法在沒有統計學意義的重複的情況下矇混過關一樣,他們也無法僅憑一種實驗的結果就對大腦功能做出重大結論。

誤區 #3:科學家不善於觀察

在我們的科學家英雄確定他的第一種超級藥物是成功的之後,他的測試物件黑猩猩在實驗室裡瘋狂橫衝直撞,粉碎並撞破安保人員,闖入他向潛在投資者懇求的董事會會議。不久之後,我們發現她表現得如此具有攻擊性的原因是她在保護她新生的黑猩猩寶寶——它後來將成為電影的英雄——這對實驗室裡的每個人,包括我們的 PI 詹姆斯·弗蘭科來說,都是一個完全的驚喜。

真的嗎?

黑猩猩是我們最親近的靈長類親戚。妊娠期約為 9 個月,懷孕的雌性會像我們一樣長出圓圓的大肚子。由於我們有問題的雌性黑猩猩被觀察到相當頻繁地進行金字塔測試,人們會想象有人可能已經注意到她的狀況。但是完全錯過一隻雌性黑猩猩在她的狹小籠子裡分娩?噪音?混亂?額外的黑猩猩?拜託好萊塢——你不能僅僅透過將科學家描繪成完全沒有意識到他們的研究物件來贏得我的喜愛。科學家們以他們的觀察力而自豪……這就是我們所做的。

因此,對於所有《猩球崛起》的粉絲和朋友們,我所要求的只是當您觀看電影時,請記住這些誤解。這是一部很棒的電影,數字動畫非常出色——並且它在構建一個半合理的猩猩最終如何接管地球的故事方面做得還不錯(影片中最棒、最科學準確的部分記錄了病毒在片尾字幕期間的傳播)。請記住,即使是嚴肅的部分——科學部分——也並非旨在真實地描繪科學家如何工作。詹姆斯·弗蘭科必須是一個糟糕的科學家。零重複和糟糕的觀察對於情節按其發展方向發展至關重要。

Carin Bondar is a biologist, writer and film-maker with a PhD in population ecolog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Find Dr. Bondar online at www.carinbondar.com, on twitter @drbondar or on her facebook page: Dr. Carin Bondar – Biologist With a Twist.

More by Carin Bonda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