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經濟與道德行為密不可分,儘管很少有經濟學家會這麼說。現在是時候有人說了。
在每一次金融交易中——無論是你賣汽車、支付員工工資,還是將商品期貨重新包裝成金融衍生品——都存在著超越價格的、影響經濟活動的道德考量。當然,你可以欺騙潛在的買家,不提及你的1996年福特野馬GT的發動機缸體破裂了,就像你的老闆可以剋扣你的加班費一樣。如果你能逃脫懲罰,你將在短期內獲得成功或在下一個季度財報中看到增長。但是,如果你最終給人留下一個始終欺詐商業夥伴的聲譽,那麼你的淨資產價值很有可能與你所接受的道德價值觀一樣負面。
但是,為什麼“大到不能倒”的企業似乎不受與我們其他人相同的道德經濟的約束?事實證明,人類學家可能對此問題有一些見解,不僅如此,還包括我們如何整合我們經常看似相互衝突的經濟和道德價值觀。研究人員發現,經濟和道德之間的相互聯絡在小型社群中最為明顯,在這些社群中,每個人都彼此認識,每個人都有自由選擇與誰打交道,而流言蜚語可以成就或毀掉一個人的聲譽。對於與我們自身看起來截然不同的社會來說,情況也是如此。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例如,在2006年,人類學家約瑟夫·亨裡奇及其同事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項研究(pdf 此處),該研究基於他們對15個不同社會群體的分析,從美國大學生到迦納的城市工薪階層,再到玻利維亞雨林中的半遊牧覓食者。透過讓每個群體進行一系列經濟遊戲,研究人員發現,人們懲罰作弊者的程度與整個社會中的利他行為量之間存在正相關關係。更重要的是,每個社會都以某種形式進行了代價高昂的懲罰,儘管社會之間存在很大差異。
研究人員的結論是,利他主義懲罰是透過基因-文化共同進化過程在我們的物種中出現的。換句話說,人類心理在生物學上傾向於強制執行公平系統,但我們這樣做多少取決於我們周圍反映的文化。這一結果後來在2010年的另一項研究中得到了支援,該研究建立了一個模型,解釋了為什麼即使是“自私基因”也可能促進利他特質。
最近,我在麥肯錫公司的公共關係中心Voices on Society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麥肯錫公司是一家管理諮詢公司,其客戶包括財富500強中的許多頂尖公司。我被要求為金融服務行業的讀者解決的問題是,人類學可以告訴我們關於給予的本質什麼?我給出的答案很簡單:很多。
與亞當·斯密假設的市場經濟的簡化形式相反,狩獵採集經濟通常圍繞著可以最好地描述為慈善債務義務系統的給予行為而構建。在大多數這些社群中,一個共同的特點是——從卡拉哈里沙漠的!Kung布須曼人到內蒙古的鄂倫春馴鹿人——食物和物質財產都根據非正式的社會責任系統自由地給予給那些需要的人。倫敦大學人類學家大衛·格雷伯(2011年出版的《債:最初的5000年》一書的作者)表示,在許多部落社會中,例如,讚美別人的項鍊或豬會產生贈送該物品的道德責任。然而,對於這些禮物經濟至關重要的是,不期望直接的回報,這一發現挑戰了古典經濟學的核心假設。“就像許多實際的小社群一樣,”格雷伯寫道,“每個人都只是記錄誰欠誰什麼。”沒有市場,沒有精確的核算,除了在極少數情況下,沒有計算給定物品的相對價值,或者其公平的補償是什麼。該社會的所有成員通常都欠某人一些東西,這是一個促進他們整體利他主義精神的感激之情的社會網路。
這些禮物經濟在人類學文獻中是眾所周知的,波蘭出生的英國人類學家布羅尼斯拉夫·馬林諾夫斯基的《西太平洋的航海者》(1922年)和法國社會學家馬塞爾·莫斯的《禮物》(1925年)是其中的兩部經典著作(另見科林·特恩布林的《森林人》)。然而,除了小規模的覓食者或園藝社會以及生活在大型工業經濟中的人之外,還有大量證據表明,我們的近親靈長類動物也存在一種天生的公平感。鑑於非人類猿類也有文化傳統,如果類似的基因-文化共同進化在起作用,那就不足為奇了,正如靈長類動物學家羅伯特·薩波爾斯基(pdf 此處)在狒狒的一個群體中所觀察到的那樣。
然而,如果公平與合作是人類物種的內在特徵(至少在群體內部),那麼如何利用這些資訊來促進道德經濟?這是《是的!》雜誌在我2013年4月撰寫的一篇名為《最善良者的生存》的文章中提出的問題。基於邁克爾·托馬塞洛的最新研究,他是德國萊比錫馬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的聯合主任,我認為,如果人類適應複雜文化傳統一直是人類進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麼就有可能自下而上地重塑我們的經濟文化。
人類,比任何其他靈長類動物都更多地發展出了心理適應能力,使他們能夠快速識別自己群體的成員(透過獨特的行為、傳統或語言形式),並在追求共同目標的過程中發展出共同的文化認同。托馬塞洛說:“結果是,一種新型的相互依賴和群體意識遠遠超出了小規模合作的共同意圖,達到整個社會的集體意圖水平。”
這對當今不同的商業形式意味著什麼?企業工作場所可能與我們的進化根源不同步,並且可能不利於我們作為人類的長期成功。企業文化在整個組織中自上而下地強制推行統一性。但是,合作社——一個成員群體擁有企業並制定關於如何運營它的規則的金融模式——是一個現代機構,它與我們物種的集體部落遺產有很多共同之處。工人擁有的合作社在區域上是不同的,並且圍繞其組成的成員組織起來。因此,根據托馬塞洛的理論,工人合作社發展出獨特的文化,預計將更好地促進群體所有成員之間的共同認同感。這種共同的認同感可以產生更大的信任和協作,而無需集中控制。
艾莉諾·奧斯特羅姆(2009年瑞典國家銀行經濟學獎(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的研究為這一觀點提供了一些支援。在2012年6月去世的奧斯特羅姆在《生物經濟學雜誌》上發表的遺作中,她回顧了她對尼泊爾農民管理和機構管理灌溉系統的研究結果,這些系統包括不同複雜程度的水壩、隧道和引水結構。她發現,在物理條件、技術效率以及經濟效率方面,農民管理的系統獲得“優秀”評級的數量是機構管理系統的兩倍。相比之下,機構管理者——亞洲開發銀行、世界銀行、關懷組織和國際勞工組織——在物理條件方面獲得“差”評級的次數是農民管理系統的三倍,技術效率方面的五倍,經濟效率方面的十一倍。
由於當地農民自己制定規則,並根據自己的需求規劃灌溉結構,最終的結果是一個更穩定和可持續的系統,儘管不同農民會採取不同的方法。奧斯特羅姆發現了相同的結果 [pdf 此處],當時當地村民管理他們自己的森林保護工作,而不是歐洲或美國的非政府組織。這表明,文化多樣性不僅僅是為了其自身價值而值得重視,它還可能帶來更大的整體經濟價值。
有一點很清楚,那就是如果存在通往道德經濟的道路,我們並沒有走在上面。社會科學家越來越得出結論,經濟學是一個混亂的領域。經濟結果不僅經常與我們最推崇的道德原則相沖突,而且頂尖的經濟學家甚至在他們領域的核心假設上也無法達成一致。儘管經濟智庫和複雜金融模型的構建投入了數百萬美元,但我們甚至無法就政府支出是否在經濟衰退中幫助或損害經濟達成共識。
人類學家研究人們在現實世界中的行為方式,並且我相信,他們可以為我們那些更加嚴肅的同事提供一些有價值的東西。此外,我們目前關於人類如何進化的知識為我們提供了一種視角,即我們這個物種在我們星球上99%的生存時間裡所處的較小規模的人口結構。我們顯然不能回到過去(至少不是有意地),但也許我們可以找到一種方法來整合這些知識,從而建立一個靈活的經濟體,既能包容我們人類的多樣性,又能體現我們共同的道德觀。既然我們現在知道,古典經濟學所基於的許多關於人性的假設要麼是錯誤的,要麼是極不完整的,那麼現在是時候接受其他觀點了。在一個不平等程度空前加劇的經濟體系中,不考慮其他選擇是不道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更新:一些經濟學家在評論區反對我關於經濟學是一個混亂領域的說法。2009年,《自然》雜誌發表了經濟學家J. Doyne Farmer和Duncan Foley的一篇文章,其中他們指出
[E]經濟政策制定者正在根據常識,以及對以往危機的軼事類比(如日本的“失去的十年”或大蕭條)來做出決策。世界領導人正在憑感覺來管理經濟。這讓大多數非經濟學家難以置信。華爾街的人們不是在使用精密的數學模型嗎?是的,但目的是完全不同的:模擬單個交易的潛在利潤和風險。沒有人試圖整合這些碎片,並理解整個經濟系統的行為。
此外,2010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經濟學家Olivier Blanchard、Giovanni Dell’Ariccia和Paolo Mauro在《貨幣、信貸和銀行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題為“重新思考宏觀經濟政策”的論文[pdf 此處]。在以下引文中,他們指的是2008年經濟危機後不同國家採取的各種策略
[T]所採取的措施方面的各種方法清楚地表明,我們對財政政策的影響、財政方案的最佳組成、支出增加與稅收減少的運用,以及公共債務可持續性的基本因素,瞭解甚少。這些主題在危機之前並不是很活躍的研究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