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文化定義了我們是誰,但很少有人能解釋它來自哪裡,或者我們為什麼會採納一種傳統而不是另一種。在經典音樂劇《屋頂上的提琴手》中,一家之長泰維思考了人類存在的這個基本事實
在阿納泰夫卡,我們事事都有傳統……如何吃飯,如何睡覺,甚至如何穿衣服。例如,我們總是保持頭部遮蓋,並總是戴著一個小小的祈禱披肩……這表明我們對上帝的不斷虔誠。你可能會問,這個傳統是如何開始的?我告訴你——我不知道。
人類群體中特定文化特徵的起源長期以來一直是人類學家們的謎。許多社會都像泰維一樣回應說:“這僅僅是我們文化的一部分,你還需要知道什麼?”儘管如此,文化特徵的維護和傳播仍然是一個引人入勝的話題,科學家們長期以來一直在努力理解。然而,最近,研究人員發現人類在這方面並非獨一無二。非人類靈長類動物也有文化,而關於文化如何在個體之間傳播的研究最近取得了重大進展。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雖然非人類靈長類動物沒有像人類那樣明顯的文化傳統,例如服裝的變化或在食物中新增額外的香料,但靈長類動物學家仍然發現了在不同群體之間存在差異並透過社會學習傳播的行為習慣。一個行為要被視為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的文化習俗,它必須滿足一定的條件:該行為必須被群體中的多個成員實踐,必須在不同社會之間存在差異,並且其他社會必須存在該相同行為的潛力。
去年剛剛發現並發表在《當代生物學》雜誌上的一個很好的例子(評論在這裡)。研究發現,基巴萊森林的黑猩猩會用棍子獲取倒下的原木中的蜂蜜,而布東戈森林的黑猩猩則使用咀嚼過的葉子作為海綿來收集同樣的東西。兩個社會都有相同的工具可供使用,但它們各自選擇了不同的方法。一個個體首先使用了其中一種技術,而該群體的其他成員透過模仿和社會學習採用了它。這僅僅是不同黑猩猩社會中文化傳統的最新例證。
來自《國家地理》“新黑猩猩”(1995)的黑猩猩文化多樣性
然而,有些社會比其他社會擁有更獨特的文化特徵。為了理解為什麼會這樣,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文化進化研究中心和動物學系的 Johan Lind 和 Patrik Lindenfors 在他們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上的論文中分析了不同黑猩猩社會的人口統計資料。他們假設,由於嬰兒在成長過程中很容易模仿他們的母親,因此特定社會中女性的數量可能可以解釋文化特徵的數量。個體至少與母親密切相處八年,而父親很少參與。此外,工具的使用在黑猩猩社會中至關重要,女性使用工具的頻率高於男性。由於黑猩猩是父系社會(雄性留在他們的出生群體中,而雌性在青春期遷移),因此年輕雄性學到的任何文化特徵都將保留在該社會中,而年輕雌性則會將相同的特徵轉移到附近的社會。
因為女性比男性表達和傳播更多的文化,並且因為女性在群體之間轉移並帶來她們的文化知識,所以任何給定黑猩猩群體中存在的文化特徵的數量應取決於該群體中女性的數量。因此,我們假設黑猩猩群體中的文化特徵數量應與黑猩猩群體中的平均女性數量相關,而與平均男性數量無關。
如上面的圖 1 所示,研究的具有記錄在案的文化特徵的社會數量不多(n = 7),但研究人員發現,一個社會中女性的數量與存在的文化特徵數量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性(p = 0.010)。文化特徵與男性數量之間沒有相關性。
這意味著女性在黑猩猩中對於傳播文化特徵和維持文化多樣性至關重要。報告的模式可以用以下事實來解釋,即女性在群體之間轉移,帶來了新的文化特徵,從而增加了整個群體的文化多樣性。
當然,這並不是說一個社會中女性的數量與文化特徵的數量之間總是存在直接對應關係(如馬哈勒 M 群所見),但證據表明,黑猩猩的文化傳播模式是由女性驅動的。
作者指出,人類社會的模式與黑猩猩不同,文化特徵的數量隨著男性和女性人口的增加而增加。這似乎表明了父親在他們孩子的社會學習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然而,正如《屋頂上的提琴手》所清楚揭示的那樣,來自社群外部的新文化觀念可以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而滲透進來。在這種情況下,母親和父親都無法長期維持單一的文化規範。
參考文獻
Lind, J., & Lindenfors, P. (2010). 黑猩猩群體中文化特徵的數量與女性群體規模相關,而與男性群體規模無關,《公共科學圖書館》,5 (3)。DOI:10.1371/journal.pone.0009241
最初發表於 ScienceBlo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