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哈佛大學進化生物學家理查德·萊文廷在他的著作《作為意識形態的生物學》中寫道:“每一種政治哲學都必須從關於人性的理論開始。”例如,托馬斯·霍布斯認為,在“自然狀態”下,或者今天我們所說的狩獵採集社會中,人們過著“孤獨、貧窮、骯髒、野蠻和短暫”的生活,存在著“所有人反對所有人的戰爭”。這使他得出結論,就像許多獨裁統治的辯護者後來所做的那樣,一個穩定的社會需要一個單獨的領導者,以便控制人類本性中固有的貪婪暴力。在此基礎上,像弗拉基米爾·列寧或約瑟夫·斯大林這樣的國家共產主義的倡導者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是天生的白板,並且人性可以按照當權者的利益塑造。
自從《阿特拉斯聳聳肩》出版以來,安·蘭德在美國保守派中越來越受歡迎,成為自由放任資本主義政治哲學的領軍人物,或者說私人企業應該不受約束,政府唯一關心的事情應該是保護個人財產權。正如我本週在《Slate》雜誌上發表的《安·蘭德與俾格米人》一文中寫道,這位出生於俄羅斯的作家認為,理性的自私是人性的終極表達。
蘭德在《資本主義:未知的理想》中寫道:“集體主義是原始野蠻人的部落前提,他們無法想象個人權利,認為部落是至高無上的全能統治者,它擁有其成員的生命,並且可以隨意犧牲他們。”對“人的本性和人與存在的關係”的客觀理解應該使社會免受利他主義道德和經濟再分配的疾病的侵害。因此,“必須首先確定人的本性,即那些將他與所有其他生物物種區分開來的基本特徵。”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可以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正如蘭德在她的著作《自私的美德》中進一步詳細闡述的那樣,道德價值觀“在基因上取決於”“生物實體存在和運作”的方式。由於每個個體生物都主要關心自己的生命,因此她得出結論,自私是生命的正確道德價值。蘭德寫道:“它的生命是指導其行為的價值標準,它會自動採取行動以促進其生命,而不能為自己的毀滅而行動。”因此,蘭德堅持認為,利他主義是直接違背生物現實的有害謊言。因此,建立一個良好社會的唯一方法是允許人性像資本主義一樣,不受虛假意識形態的干擾。
她繼續說道:“利他主義與自由、資本主義和個人權利不相容。一個人不能將追求幸福與作為祭祀動物的道德地位結合起來。”她得出結論,人性和利他主義的“非理性道德”之間的這種衝突是撕裂社會的致命張力。她的使命是將人類從這場衝突中解放出來。像馬克思一樣,她認為她對社會應該如何組織的正確解釋將是人類自由的終極表達。
正如我在我的《Slate》文章中所展示的那樣,安·蘭德對利他主義的看法是錯誤的。但是她如何得出這個結論既揭示了她的思維過程,也為那些試圖在假定的人性基礎上構建自己政治哲學的人們敲響了警鐘。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鑑於她強烈反對君主制和國家共產主義,蘭德對人性的解釋與之前的這些制度基於相同的假設,同時又增加了一個粗略的進化論論點以將它們聯絡起來。
蘭德像霍布斯一樣假設,如果沒有一箇中央集權機構,人類的生活將爆發成一片暴力的混亂。“戰爭——永久的戰爭——是部落存在的標誌,”她在《原始人的迴歸》中寫道。“部落在飢餓的邊緣生存,任由自然災害擺佈,不如成群的動物成功。”她推斷,這就是為什麼利他主義在土著社會中如此普遍;史前群體需要部落的保護。她認為,利他主義在現代社會中作為窮人中的理想而延續,原因也是一樣的。
蘭德在1937年2月22日的日記中寫道:“只有低等的人才有集體本能——因為他們需要它們。”蘭德繼續說道,這種原始的利他主義在“高等的人”中不存在,因為社會本能僅僅是“低等人的武器和保護”。她後來進一步闡述了這個觀點,指出:“作為一個物種,我們可能仍然在進化中,並且與一些‘缺失的環節’並肩生活。”
蘭德認為社會本能只存在於“低等的人”中,這種觀點不應被視為她在私人日記中不經意地寫下的東西。在她隨後的兩本書——《致新知識分子》和《哲學:誰需要它?》中,甚至用作章節標題——蘭德嘲諷說,科學家可能會在那些未能充分利用理性自私的人身上發現人類和動物之間的“缺失環節”。那麼,如果人性最終是自私的,蘭德如何解釋利他主義道德的持久存在呢?透過將白板作為人性的一個組成部分來呼叫它,在這個部分中,個人可以沿著生命鏈從低等向上提升到高等。
蘭德在她的《客觀主義認識論導論》中寫道:“人天生就是白板,他所有的知識都基於並來源於他的感官證據。為了達到獨特的認知人類水平,人必須概念化他的感知資料”(她的意思是使用邏輯推理)。這是她解決狩獵採集社會中親社會行為和利他主義問題的方案。
“例如,當討論社會本能時——它是否曾經存在於早期的野蠻人中重要嗎?”蘭德在她1934年5月9日的日記中問道。“假設人生來就是社會性的(即使那是一個問題)——這是否意味著他們必須保持這種狀態?如果人最初是一種社會動物——難道所有的進步和文明都不是為了使他成為一個個體嗎?難道這不是唯一可能的進步嗎?如果人類是最高等的動物,難道人類不是下一個進步嗎?”將近十年後,在1943年9月6日,她寫道:“實際上,這裡的過程是這樣的:人出生時是原材料;大自然告訴他:‘前進,創造你自己。如果你願意,你可以透過理解你自己的本性並按照它行動來成為存在的主宰。或者你可以毀滅自己。選擇權在你。’”
雖然蘭德在《哲學:誰需要它?》中表示“我不是進化論的研究者,因此,我既不是它的支持者也不是反對者”,但她立即繼續對進化如何運作做出宣告。“經過漫長的生理發展後,進化過程改變了它的程序,發展的更高階段主要集中在生物物種的意識上,而不是它們的身體上”(斜體字為我所加)。蘭德在她的日記中進一步闡述了她關於進化的(不正確的)觀點。
“正是透過觀察自然,我們發現,一個具有比自然等級中低於他的生物更高的和更復雜的屬性的生物,與這些低等生物共享許多功能。但是這些功能被他的更高屬性所修改並適應其功能——而不是相反”(斜體字為我所加)。——《安·蘭德日記》,1945年7月30日。
人們必須回到18世紀(以及此前的亞里士多德)才能找到類似的自然解釋。歷史學家阿瑟·洛夫喬伊精彩地討論了“存在的大鏈條”這個概念,它是一種信仰,即在自然界中存在嚴格的等級制度,物種隨著它們越來越接近上帝而在自然的等級中上升。對於一個公開的無神論者來說,這至少是一種奇怪的自然哲學,它反映了蘭德對自然界的深刻誤解。
總而言之,蘭德相信從原始到高階的自然階梯上,存在著漸進的進化變化。在這個過程的“更高階段”(指的是人類),進化改變了方向,我們這個物種的成員出生時就像一張白紙,儘管她沒有提供任何證據來支援這一點。因此,人類沒有天生的“社會本能”——她在其他地方稱之為“群居本能”——除了那些可以被認為是自然階梯上缺失環節的“原始野蠻人”和“低劣的人”。先不管這兩類人在她的觀點中仍然是技術上的人類。自私是理想的道德價值,因為“優越的人”根據定義,在存在階梯上更高。
邏輯對於安·蘭德的政治哲學至關重要。“矛盾是不可能存在的,”她在《阿特拉斯聳聳肩》中讓約翰·高爾特說道。“陷入矛盾就是承認自己思想中的錯誤;堅持矛盾就是放棄自己的思想,並將自己逐出真實領域。” 我完全同意。然而,蘭德的哲學可能有更多個人原因,這可以幫助解釋她扭曲的邏輯。當她最初發展自己的政治哲學時,她在日記中思考了她是如何得出自私是一種自然道德美德的結論的。
“我先有一套想法,然後想要研究以支援它們,而不是反過來,即不研究並從中得出我的想法,這可能被認為是奇怪的,並且否定了我自己理性的至高無上。但是這些想法,很大程度上,是潛意識本能的結果,這是一種未實現的理性形式。所有的本能本質上都是理性,或者說理性是意識到的本能。“不合理”的本能是病態的。” - 安·蘭德日記,1934年5月15日。
這確實可以被認為是奇怪的。深入審視自己,並得出你的感覺是適用於整個物種的自然本能的結論,這並不是你所說的客觀。事實上,這與科學的運作方式完全相反。然而,她繼續並闡明瞭她的想法的個人動機。
“總有一天我會弄清楚,我是人類中一個不尋常的標本,因為我的本能和理性是如此不可分割地合二為一,理性支配著本能。我是否不尋常,還是僅僅是正常和健康的?我是否試圖將我自己的特質強加為哲學體系?我是否異常聰明,還是僅僅異常誠實?我認為是後者。除非——誠實也是一種卓越的智慧形式。”
透過仔細閱讀她虛構的角色以及她日記中的其他條目,似乎蘭德有一種直覺,認為自私是自然的,因為她就是這樣看待世界的。正如約翰·高爾特在最後的高潮演講中所說,“從孩提時代起,你就一直在隱藏著一個內疚的秘密,你感覺不到想要
道德,不渴望自我犧牲,你害怕並憎恨你的準則,但甚至不敢對自己說出來,你缺乏其他人聲稱感受到的那些道德“本能”。”
在蘭德為早期的、未發表的故事所做的筆記中,她表達了對主角幾乎相同的感情。“他[丹尼·雷納漢]生來就,”她寫道,“絕對缺乏社會本能或群體情感。”
“他不理解,因為他沒有理解的器官,沒有理解其他人的必要性、意義或重要性。(不具備理解器官是一種祝福的例子。)其他人對他來說並不存在,他不明白他們為什麼應該存在。他了解自己——這就足夠了。其他人對他沒有權利,沒有束縛,沒有興趣或影響。這不是受影響的或選擇的——它是與生俱來的,絕對的,無法改變的,他“沒有器官”成為其他樣子。在這方面,他具有超人的真實、內在的心理。他永遠無法意識到和感受到“其他人”。(這就是我所說的思想作為感覺,作為你本性的一部分。)(對某些事情保持沉默是一種智慧。)”
我相信,可以有力地證明,安·蘭德是將她自己的現實感投射到了她虛構的主人公的思想中。這是否意味著蘭德是一個反社會者?用現代科學的理解來診斷過去的人有很多侷限性(其中最主要的是檢驗你的假設)。然而,我認為很明顯,安·蘭德沒有強烈的同情心,但對自己的評價很高。從這個角度來看,蘭德的“客觀主義”哲學和她對“自私的美德”的信念,與她在作品中的呈現方式大相徑庭。當一個人的關於人性的理論是基於 1 的樣本量時,這會讓人懷疑他們到底有多客觀。
更新:一個被反覆提出的觀點是,安·蘭德使用的利他主義定義與生物學中的標準定義不同,因此我寫的內容是無效的。這是不正確的。為了消除任何困惑,安·蘭德依賴於奧古斯特·孔德在《實證主義教義問答》(1852)中的定義,他在其中倡導“l'altruisme sur l'égoïsme”(利他主義優於利己主義),因為他寫道,“vivre pour autrui fournit le seul moyen de développer librement toute l'existence humaine”(為他人而活提供了在整個人類存在中自由發展的唯一手段)。 生物學中利他主義的定義不僅與孔德一致,它還包含了他的定義,使其可測試,並且人們會認為,更加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