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公司會變成碳捕獲公司嗎?

我提出這個問題,是在“我們將如何從這裡到達那裡”(即,從碳密集型經濟轉變為更高效、低碳密集型經濟)的更大背景下提出的。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我提出這個問題,是在“我們將如何從這裡到達那裡”(即,從碳密集型經濟轉變為更高效、低碳密集型經濟)的更大背景下提出的。認識到碳捕獲和封存可能是保持在我們碳預算範圍內的眾多方法之一,我們應該關注石油、天然氣和化工行業從碳排放的主要來源到捕獲和儲存這些排放的主要參與者的潛在轉變。

能源和化工公司實際上處於引領CCS研究和部署的有利位置。以下是來自網路上的兩個快速示例,然後是我的一些評論。

首先,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的凱文·布利斯報道了殼牌公司內部地球物理專業知識對CCS的需求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斯米特[殼牌勘探技術副總裁]表示,殼牌公司在理解地球物理方面的努力可以在這種情景中發揮重要作用。他說,如果必須將二氧化碳泵入地下以應對氣候變化,那麼沒有人比石油公司更具有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先發優勢。他指出,關於碳捕獲和儲存(CCS)仍然存在重大問題,包括二氧化碳可以儲存多久。但殼牌公司在表徵儲層方面的經驗可能有助於回答這些問題。“殼牌公司並沒有所有的答案,”他說,“但它不是從零開始。”

其次,看看誰擁有CCS的智慧財產權和專利

埃克森美孚,您可能會或可能不會驚訝地聽到,它是碳捕獲和儲存專利的最大所有者。事實上,根據英國獨立智庫查塔姆研究所的一份報告,它擁有的專利數量是其最接近的競爭對手殼牌公司的兩倍多。

正如作者所指出的,石油公司積極參與CCS,部分原因是他們提高石油採收率的知識——例如將二氧化碳注入地下以開採石油——與CCS的“儲存”部分完美契合。

但埃克森美孚在與“捕獲”相關的四個專利類別中也名列前茅:吸附劑方法第五,吸收劑和溶劑第一,膜第二。大型石油同行BP、殼牌和康菲石油公司也在其中一些類別中,但出現的次數明顯較少。

如果您將石油和天然氣公司視為能源服務公司,我認為這種轉變是有道理的:這些公司將透過開採富碳燃料或將碳儲存在地下來賺錢(假設存在碳捕獲和儲存的市場或政策要求這樣做)。如果您認識到能源公司僱傭了大量的工程師和科學家,他們是分離碳和儲存地下材料所需的過程和力學方面的專家,那麼這也是有道理的。

當然,CCS存在許多問題和挑戰。CCS可能是一個能源密集型過程——我們能否找到無需花費大量能源即可捕獲碳的方法?我們可以在地下儲存碳多久?我們能否將所有部分大規模地組合在一起並推廣到發電廠?

David Wogan is an engineer and policy researcher who writes about energy, technology, and policy.

David's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background includes a unique blend of technology and policy in the field of energy systems. Most recently, David worked at Austin Energy, a Texas municipal utility, implementing a Department of Energy stimulus grant related to energy efficiency. Previously, David was a member of the Energy & Climate Change team at the White House Council on Environmental Quality for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David holds two Master's degree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Public Affairs. While at UT, David was a researcher in the Webber Energy Group, where his research focused on advanced biofuel production to offset petroleum use in the transportation sector. David holds a Bachelor's of Science degree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from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where he researched 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measurement technology.

David is a 2013 Aspen Institute Journalism Scholar, joining a select group of journalists from Slate, ABC News, and The New York Times.

David lives in Austin, Texas. Follow along on Twitter or email him at david.wogan@me.com.

More by David Wog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