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在對大眾“柴油門”事件的影響進行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探討(之前的文章在此,在此,以及在此)中,問題是:這對電動汽車(EV)意味著什麼?或者換句話說,如果柴油汽車被淘汰,在日益嚴格的監管制度下,其餘的替代方案表現如何?
首先,這取決於我們是否接受這實際上——正如一些人所說——是“柴油之死”?雖然我們可以懷疑這是否僅僅是誇大其詞,但日產/雷諾的執行長(更新:雷諾目前正因操縱測試周期資料而接受調查)卡洛斯·戈恩認為,我們已經達到了類似於“柴油峰值”的程度,並且我們將會看到歐洲的柴油汽車擁有量減少,並且在美國永遠不會超過其目前的地位。
如果真是這樣,這對整個汽車車隊意味著什麼?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訂閱我們的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來支援我們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汽油汽車處於最佳位置,可以實現近期和實質性的燃油經濟性改進——在美國和歐盟,這種改進正在日益進行——儘管它們的理論效能因新車燃油經濟性宣告與實際道路燃油經濟性之間日益增長的差異(“差距因素”)而受到損害。
巴黎霧霾天,由柴油帶來。圖片來源:塔莉·特里格。
雖然提高燃油經濟性和減少汙染是世界各地城市和國家的堅定優先事項,但落後者比比皆是,漏洞無處不在。但至少你可以為電動汽車說這句話:你不能對電動汽車的尾氣排放作弊,因為它沒有尾氣排放管。然而,即使對於電動汽車,宣告的續航里程和實際續航里程之間也存在差異,消費者應該警惕宣告的指標是否得到滿足;如果沒有,我們很快就會讀到關於“電動汽車門”的文章。
人們過度戲劇化地將一個事件與一項技術聯絡起來(例如,福島事件導致德國讓其核電站提前退役),但只有在有現成替代方案的情況下,實際的改變才會發生。除了市場上電動汽車型號的增加和購買價格的下降之外,當地的空氣汙染對於城市居民來說越來越重要,這些以及其他條件共同為變革奠定了基礎。
但是這種改變將從何而來?一個潛在的候選者正是罪魁禍首本身。事實證明,大眾在研發上的支出是所有公司中最多的。在世界上。
大眾在2014年在研發上花費了131億歐元,足夠購買約20,000輛特斯拉Model S。就此而言,埃隆·馬斯克(特斯拉執行長)和其他人一致認為,大眾可以發揮積極作用,並敦促監管機構將對大眾違規行為的懲罰從罰款改為激勵措施,以推動其轉向電動汽車。
這確實會是一個有趣的結果,儘管大眾最近宣佈將每年削減10億歐元的研發支出。我們必須拭目以待,看看大眾的“柴油門”事件最終會是一場代價高昂的欺騙,還是吸取的教訓和未來發展的一個轉折點。
正如《經濟學人》最近寫道,“如果大眾的行為加速了柴油的死亡,它可能最終會在經歷如此多的錯誤開端之後,開啟電動汽車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