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眾“柴油門”事件只是冰山一角,第三部分

美國法規如何在歐洲失敗的地方取得了成果

大眾醜聞會徹底改變測試系統嗎?

加入我們科學愛好者的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隨著汽車行業動盪不安的一年即將結束,大眾“柴油門”事件的影響仍在持續。在本部落格系列的第一部分中,我提出了為什麼這不僅限於柴油車或大眾汽車,而且在第二部分中,僅僅一個月後,醜聞確實擴大了。在第三部分中,問題是:為什麼美國監管機構能夠發現這個醜聞,而歐洲卻失敗了?為什麼美國環保署(EPA)更能發現作弊行為,以及歐洲如何改進?

隨著醜聞繼續擴大——現在包括保時捷——美國監管機構正在州和聯邦層面採取行動,對大眾提起訴訟並評估因美國消費者造成的潛在損失。但為什麼是柴油車很少的美國揭露了這場醜聞?

雖然美國監管機構在關鍵階段介入,但應該指出的是,是NGO ICCT首先發出了警告,但問題仍然存在:為什麼在歐洲沒有更早發現這種情況,在一些國家,柴油車佔所有車輛的一半以上?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 訂閱來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購買訂閱可以幫助確保未來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引發整個事件的測試車輛。圖片來源:西弗吉尼亞大學。

從根本上講,美國監管機構比歐洲監管機構更獨立。例如,在英國,汽車認證機構的資金幾乎有70%來自行業本身。雖然汽車行業的欺騙行為早已是公開的秘密,但在美國,人們終於開始採取行動正面解決這個問題。加利福尼亞州空氣資源委員會(CARB)是其中一個關鍵參與者,它推進了ICCT開始的排放測試,一旦結果被證實和重複,大眾就被資料所證實了。

事實上,在某種程度上,大眾在歐洲沒有被發現作弊的原因,是因為它真的不需要作弊。排放測試程式被認為已經過時且易於偽造,結果只能讓局外人感到驚訝。

英國汽車製造商和貿易商協會負責人邁克·霍斯表示,美國系統在嚴格的條件下進行測試,並由政府而非行業本身任命的獨立審批機構進行測試。此外,汽車製造商必須符合每公里31毫克的氮氧化物排放標準,而在歐洲,這一數字是80毫克,因此很明顯,與美國的要求相比,在歐盟銷售柴油車更容易。

最後,歐洲的測試是在實驗室中使用過時的駕駛迴圈進行的,遠不能反映真實的道路條件。更不用說,柴油車往往會“堵塞”(原諒缺乏技術術語),因此在作為新車和“清潔”車輛出售後的一兩年內,其效能並未達到宣告的水平。

正如本系列第二部分所討論的那樣,該醜聞還包括燃油經濟性差距。根據最近的研究,由於宣告的燃油經濟性和實際燃油經濟性之間存在差距,英國的駕駛者多支付了高達2800歐元。這部分是由於漏洞,汽車製造商在歐洲當前的監管制度中充分利用了這些漏洞。

那麼接下來會發生什麼?要麼歐洲更新其過時的系統(甚至行業也表示希望如此),要麼繼續以一驚一乍的方式處理汙染:羅馬和米蘭剛剛在某些日子和時間完全禁止汽車通行

在本系列的第四部分也是最後一部分中,我將探討柴油車是否真的“死亡”,以及這對電動汽車的未來意味著什麼。

Tali Trigg is an energy analyst, technology policy advisor and writer. His work includes research and analysis on energy and transportation, with an emphasis on the role of cities in shaping transport energy demand and mobility solutions. His blog covers the wide range of mobility and energy, with deep-dives into numbers and maps, but is keen to cover anything transport-related and under-reported. Opinions are his own.

More by Tali Trig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