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在《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中,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中國持續發生的霧霾事件突顯了嚴重依賴燃煤發電(以及農業田地焚燒行為)造成的社會影響。您可以在以下文章中看到汙染的規模:“從太空看到的北京空氣汙染”,“從太空再次看到的籠罩在霧霾中的中國”,“從太空看到的霧霾導致中國哈爾濱關閉”。耶魯大學的e360部落格評論了中國為更多依賴天然氣、減少對煤炭的依賴所做的努力。
中國官員表示,為了減少空氣汙染,北京人口最稠密地區應僅使用燃氣供暖,這限制了較小城市天然氣的供應,並迫使這些城市依賴煤炭。中國城市的汙染水平通常超出世界衛生組織指導標準的40到50倍。這個問題在中國北部最為突出,那裡燃煤造成的空氣汙染已經使預期壽命比中國南部縮短了5.5年。由於更多使用者已經從煤炭轉向天然氣,預計今年中國的天然氣短缺將比去年高出10%。當局正在定量供應天然氣,優先考慮將其用於家庭和交通運輸,但專家預計短缺不會很快緩解。
重要的是,不僅要把中國看作一個能源消耗巨頭,也要把它看作一個能源生產巨頭。當中國能夠經濟地開採其巨大的天然氣儲量時,無疑會對能源市場和氣候變化產生全球性影響。根據美國能源資訊署 (EIA) 的資料,在評估了潛在可採性的 41 個國家中,中國是頁岩資源儲量最大的國家。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關於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正如上述e360所指出的,天然氣短缺導致煤炭使用量增加。然而,關於中國頁岩氣生產有一些令人鼓舞的訊息。在昨天路透社的一篇報道(“中石化可能重燃中國頁岩氣希望”)中,國有企業中石化首次開始商業化開採天然氣。但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目前,整個過程需要十週(!),而美國則需要幾周的時間。
在貝克休斯(BHI.N)和斯倫貝謝(SLB.N)等成熟的全球服務公司參與有限的情況下,中石化的江漢團隊在壓裂和測井等關鍵領域取得了進步——測井是詳細記錄地質構造的過程。在一個井中,中石化江漢在1500米的深度執行了22級壓裂過程,這對一家此類複雜程式經驗有限的公司來說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任務。
商業化生產的關鍵在於公司是否能夠找到高產的頁岩地層,然後降低成本。據官方和新華社報道,中石化江漢分公司的目標是將目前每口井高達8000萬至1億元人民幣(1300萬至1660萬美元)的鑽井成本減半。
行業官員表示,透過同時鑽幾口井來將每口井的鑽井時間從目前的平均70-75天縮短,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最有效方法之一,這歸因於規模經濟。官員表示,成本節約還將來自多方向水平鑽井和回收壓裂液。
關於中國頁岩氣,有很多未知數。經濟效益會奏效嗎?鑽井時間會縮短嗎?中國將如何處理壓裂液和壓裂的水密集型問題?但這似乎是中國何時開採頁岩儲量的問題,而不是是否開採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