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當我們中的許多人都在關注未來兩週在卡達多哈舉行的氣候變化談判時,我認為重要的是要了解在制定應對全球問題的國內政策時,有多少可變因素。正如我在總統競選期間之前寫道,我認為氣候變化是一個全球性挑戰,需要各個國家採取全球性應對措施。
當我們觀察事態發展(或者如果更悲觀的話,可能不會有進展),我預計我們會聽到很多關於美國蓬勃發展的天然氣市場如何不僅幫助其實現更多的國內能源生產(這通常是一件好事),而且隨著發電從碳密集型煤炭發電轉向天然氣,還減少了碳排放。
但僅僅因為我們(美國)正在以犧牲煤炭為代價燃燒更多的天然氣,並因此減少了單位能源的碳排放,並不意味著煤炭就留在我們的土地上。相反,美國煤炭出口正在增加,而且不僅僅是出口到亞洲,我們大多數時候聽到的都是亞洲瘋狂建設燃煤電廠。 歐洲實際上正在進口美國出口的大部分煤炭用於發電。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這張來自美國能源資訊署的圖表顯示了2012年前八個月美國煤炭出口的目的地。 歐洲領先,亞洲緊隨其後。 另請注意,我們大約一半的煤炭在歐洲用於蒸汽/發電,而近四分之三在亞洲用於製造和冶金工藝。
因此請記住,即使是通常被認為是國內能源的煤炭,也可以運往世界各地,實際上就像碳從美國洩漏到世界其他地區一樣。 碳排放不僅僅來自發電; 發展中經濟體也需要鋼鐵。 大量鋼鐵。 這意味著碳(以煤炭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