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捕捉到了科威特大布爾甘油田的一瞥,該油田位於科威特東南部
大布爾甘油田位於科威特市以南約40公里處,據估計擁有全球近十分之一的已探明石油儲量,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的加瓦爾油田(約在以南500公里處)。大布爾甘油田每天生產約160萬桶石油(1桶=42加侖)。
在假彩色影像中,您仍然可以看到海灣戰爭期間油井大火的殘餘。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植被顯示為紅色;建築物為白色和灰色;水為淺藍色;道路為灰色;沙漠為棕褐色。 在頂部的影像中,一個相互連線的道路網路連線著各個井口。沙漠中看起來被染成較深棕色的部分,很可能是油湖和焦油墊的殘餘物,這些物質是在海灣戰爭期間油井火災被點燃後形成的。在較寬的檢視(底部)中,艾哈邁迪是科威特市的一個富裕郊區,也是科威特石油公司總部的所在地,由於樹木和草坪而呈現紅色。
您還可以在影像中看到天然氣燃燒(顯示為亮橙色)。天然氣燃燒是一種有爭議的做法,尤其是在美國頁岩氣繁榮的情況下,但在科威特非常有限:國有石油公司僅燒掉 1% 的天然氣,而 2005 年為 17%。作為參考,北達科他州近年來燒掉了高達 30% 的天然氣(儘管隨著法規和技術的實施,這種情況預計會下降)。
有關科威特石油發展史的更多資訊,《Geo Expro》深入探討了科威特石油資源開發過程中的戰爭、佔領和政治,例如:
1935年炎熱的夏天,一支地質學家團隊開始在科威特工作。他們建議在巴赫拉鑽探;但在1936-37年間鑽入白堊紀沉積物的2,423米井僅產生少量石油跡象。與此同時,在布林甘地區進行了重力、磁力和地震勘測,並於1936年10月16日在滲漏處啟動了布林甘1號井。1,000米以下的沉積物有石油跡象,最終,1938年2月23日,該井在1,120米深處擊中了一個高壓砂岩單元。這是一口噴井,最終將科威特推上了世界石油版圖。[...]從1938年到1942年,在布林甘油田鑽探的另外八口井都具有生產力,並在下面的布林甘組中產生了新的含油層。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了這些作業。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地球觀測站影像由傑西·艾倫和羅伯特·西蒙使用來自NASA/GSFC/METI/ERSDAC/JAROS和美國/日本的資料製作ASTER科學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