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頂太陽能提升房屋售價

週一,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釋出了一份報告,顯示安裝太陽能電池板的房屋通常比未安裝太陽能電池板的房屋售價高出 15,000 美元。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週一,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釋出了一份報告,顯示安裝太陽能電池板的房屋通常比未安裝太陽能電池板的房屋售價高出 15,000 美元。該研究分析了 2002 年至 2013 年間收集的超過 22,000 戶房屋的資料,以衡量太陽能電池板對房屋市場售價的影響。該報告的發現不僅對安裝太陽能電池板的房主來說是一個福音,對房地產行業也是如此,該行業過去一直難以對屋頂太陽能進行定價。

太陽能電池板必須執行數年才能產生足夠的效益來抵消其初始成本。這種多年的投資對於傳統的公用事業公司來說並不是什麼大問題,它們有資本和持續性來為太陽能發電場、燃氣發電廠和其他形式的發電提供資金。然而,對於一個希望投資屋頂太陽能電池板的普通家庭來說,存在額外的風險,因為電池板可能在家庭搬出房屋之前無法獲得回報——屆時任何節省的電費都將轉移給下一位房主(假設太陽能電池板留在房屋內)。

因此,為了有效地為屋頂太陽能電池板融資和利用它們,房主不僅需要了解產生的太陽能的價值,還需要了解屋頂太陽能電池板在未來將如何影響他們房屋的售價。這種計算對於許多房主來說很熟悉,他們通常會根據房屋最終投放市場時他們將獲得的溢價來證明房屋裝修的成本是合理的,例如硬木地板、新固定裝置或其他升級。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為了揭示太陽能電池板對房屋售價的影響,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分析了從加利福尼亞州、康涅狄格州、佛羅里達州、馬薩諸塞州、馬里蘭州、北卡羅來納州、紐約州和賓夕法尼亞州收集的 3,951 戶配備太陽能房屋和 18,871 戶沒有太陽能電池板的可比房屋的資料。資料跨越 2002 年至 2013 年,涵蓋了 2009 年之前的房地產泡沫、隨後的崩盤和持續的復甦。

為了隔離新增太陽能電池板的價格效應,研究人員進行了享樂迴歸分析,該分析將房屋分解為其基本特徵,然後衡量哪些特徵對房屋售價有很大影響。研究人員考慮了居住面積的平方英尺、房屋出售時的年齡、房屋地塊的大小以及屋頂太陽能電池板的存在和大小的影響。此外,研究人員還控制了可能混淆其分析的影響,包括房屋出售的年份和季度以及房屋所在的社群。

分析結果顯示,在分析的所有資料中,太陽能電池板的價格溢價基本一致,大約為每瓦安裝太陽能容量 4 美元,或對於平均大小的 3.6 千瓦屋頂太陽能發電系統為 15,000 美元。有趣的是,這一結果在分析的大多數資料中都成立。研究人員觀察到,已安裝的太陽能發電的價格溢價範圍相對較窄,從每瓦 3.56 美元到 4.80 美元不等。

為了確定是什麼價格訊號可能導致在不同房屋中觀察到一致的價格溢價,研究人員將他們的發現與三個不同的重要太陽能電池板經濟指標進行了比較:(1)太陽能透過減少能源費用為房主帶來的收入,(2)房主在獲得退稅和激勵後的太陽能發電系統的淨成本,以及(3)在獲得任何退稅和激勵之前的系統的總成本。

研究人員發現,屋頂太陽能電池板在激勵後的淨成本與電池板在房屋出售時增加的價格溢價之間存在密切的相關性。換句話說,事實證明,房地產市場對現有太陽能電池板的估值大約等於房主在出售時為類似尺寸的系統支付的淨價。這一結果表明,市場——至少這一次——是理性運作的。

這一結果對房主的意義在於,投資屋頂太陽能電池板可能比表面看起來的風險要小。即使意外的職業變動或其他重大生活事件迫使一個家庭比預期更早地搬出家,他們的屋頂太陽能電池板仍然可以透過他們在房地產市場上獲得的溢價來為自己買單。

展望未來,“綠色”特徵對房屋價值的影響可能比過去幾年更大。2014 年,美國全國房地產經紀人協會發布了一份指南,以幫助中央房地產掛牌服務機構突出綠色建築房屋的特殊特徵,例如屋頂太陽能電池板或能源效率改進。像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最新報告這樣的研究將有助於房地產行業有效地為住宅能源改進定價,因為這些改進越來越受歡迎,並且不僅在房地產市場中,而且在更廣泛的能源系統中發揮著更大的作用。

 

圖片來源:Flickr 使用者 Green Energy Futures, 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

Robert Fares is a AA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Fellow at the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Building Technologies Office. The views expressed are his own and do not necessarily reflect the views of the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More by Robert Fare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