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油價可能對電力和可再生能源有利

自從我去年十二月首次撰寫關於石油價格的文章以來,全球石油價格已跌至五年多未見的水平。 對於許多人來說,近期的價格下跌讓人回想起 1980 年代的石油價格暴跌,那次暴跌發生在 70 年代的石油價格飆升之後,並將注意力從可再生能源和 [...]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自從我去年十二月首次撰寫關於石油價格的文章以來,全球石油價格已跌至五年多未見的水平。 對於許多人來說,近期的價格下跌讓人回想起 1980 年代的石油價格暴跌,那次暴跌發生在 70 年代的石油價格飆升之後,並將注意力從可再生能源和其他替代能源上轉移開——最著名的例子是,美國總統羅納德·里根移除了前任政府安裝在白宮的太陽能電池板。

值得慶幸的是,這一次,可再生能源的前景並沒有那麼黯淡。 事實上,低油價實際上有可能改善可再生能源的經濟性。 這一切都歸結於石油和天然氣生產與電力價格之間的關係,而電力價格直接影響著風能和太陽能等技術的盈虧底線。

1973 年,阿拉伯石油禁運導致石油價格大幅上漲,美國使用石油生產了 17% 的電力。 當石油價格上漲時,電力價格也隨之上漲。 價格的上漲促使人們更加關注國內電力來源,如煤炭、核能和可再生能源。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部分由於 70 年代轉向石油,今天美國僅使用石油生產了 0.7% 的電力。 因此,石油價格對電力價格沒有直接影響。 大部分電力來自煤炭(39%)和天然氣(27%),其餘來自核能、水力發電、風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 對電力價格影響最直接的燃料是天然氣,因為天然氣發電通常決定了市場上的電力價格。 為了衡量低油價可能如何影響電力價格,真正重要的是考慮它們可能如何影響天然氣價格。

儘管近年來石油和天然氣價格已經脫鉤,但石油價格和天然氣價格之間仍然存在間接聯絡,因為石油和天然氣通常都產自同一口井。 雖然美國大部分天然氣產自專門為開採天然氣而鑽的井,但一部分來自為開採石油而鑽的井,但天然氣是副產品。 這種“伴生氣”或“套管氣”通常在北達科他州巴肯地區等管道基礎設施有限的地區被燃燒掉。 然而,在德克薩斯州鷹福特和二疊紀盆地等地區,這種氣體通常被注入到現有的管道網路中。 因為鑽井人員真正追求的是更有價值的石油,所以伴生天然氣通常只是以極低的成本或零成本被傾倒到管道中——從而壓低了天然氣的總體價格。

監管石油和天然氣行業的德克薩斯州鐵路委員會收集了關於從氣井生產的天然氣和作為石油井副產品生產的天然氣的單獨資料。 這些資料表明,雖然自 2008 年以來德克薩斯州天然氣總產量有所增加,但從專門鑽探的氣井生產的天然氣量實際上有所下降。 另一方面,與石油生產相關的天然氣自 2008 年以來顯著增加。

自美國水力壓裂繁榮給市場帶來了大量天然氣以來,天然氣和石油價格之間的差距可以解釋石油井與氣井天然氣產量份額的這種趨勢。 自 2009 年以來,天然氣價格一直徘徊在每百萬 BTU 4 美元左右——僅為其 2008 年每百萬 BTU 12 美元高點的三分之一。 另一方面,石油價格從 2008 年開始或多或少一直在上漲,一直持續到最近的價格暴跌。 這種價格差距促使更多的石油鑽探和更少的天然氣鑽探,從而增加了作為石油生產副產品的天然氣比例。

問題是:當前的石油價格暴跌將如何影響天然氣價格,從而影響電力價格,而電力價格直接影響風能、太陽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技術的經濟性? 低油價有可能導致美國石油產量下降,從而減少作為副產品生產的廉價天然氣的供應。 這可能會導致天然氣價格相應上漲——並作為副作用提高電力價格。

自 1980 年代石油價格暴跌以來,情況發生了變化。 奇怪的是,這一次,存在一種經濟反饋效應,可能會導致全球低油價推高國內天然氣和電力價格。 為了看看這個理論是否站得住腳,我們必須拭目以待。 有跡象表明,石油價格可能會在一段時間內保持在非常低的水平,因此我們將有足夠的時間來衡量石油價格對天然氣、電力和可再生能源的影響。

 

圖片來源

Robert Fares is a AA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Fellow at the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Building Technologies Office. The views expressed are his own and do not necessarily reflect the views of the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More by Robert Fare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