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進主義還是溫和主義是實現脫碳最可靠的途徑?

應對氣候變化是一項緊迫的挑戰。但目前尚不清楚是“將化石燃料留在地下”的激進主義,還是“所有能源並舉”的溫和主義是最佳前進方向。

抗議達科他輸油管道的活動人士的塗鴉。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本週早些時候,我參加了美國能源資訊署(EIA)年會。會議的重點是瞭解和量化當前和預測的能源系統狀態,因此會議上的討論大部分都與能源政治無關。

但在會議的第二天,能源政治以一種嚴肅的方式介入。在能源部長裡克·佩裡講話期間,有兩位不同的與會者站起來打斷他的講話,詢問他為什麼否認二氧化碳排放與氣候變化之間的聯絡。會議上的人群噓聲和嘲笑這些活動人士,並大喊“坐下”。毫無疑問,憑藉他擔任得克薩斯州州長 14 年的經驗,佩裡相當優雅地處理了這些抗議者。他禮貌地要求“這位年輕女士”坐下,以便他完成講話,並在演講結束時讚揚了憲法第一修正案,並指出抗議者讓這個早晨“比只是聽我講話更有趣”。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抗議活動結束後,佩裡幾乎立即繼續他準備好的講話,讚揚了他在擔任州長期間得克薩斯州風能的巨大增長。

我發現抗議活動和佩裡對風能的讚揚之間的對比非常有趣。我認為它展示了不同政治策略之間的對比:引起媒體和公眾關注的高調激進主義,或更溫和的推理和交易,以慢慢地將你的對手拉到你這邊。

在能源領域,“激進主義”方面的典型例子是350.org,該組織以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安全濃度為 350 百萬分之幾命名。350.org 透過建立反對基石輸油管道的抗議運動而聲名鵲起。此後,它繼續發起反對燃煤電廠和輸油管道的運動,並推動大學從化石燃料股票中撤資。

更溫和方面的典型例子是環境保護基金(EDF),該基金致力於透過促進清潔能源的公平市場訊號,並減少天然氣生產中的甲烷排放(但不是完全停止天然氣生產)來加速清潔能源經濟。EDF 尋求透過與政治光譜中的盟友合作,並推廣植根於強大科學和經濟學的環境解決方案來影響變革。

在大多數情況下,我認同能源和氣候政治中較溫和的一方。(完全披露,我之前曾在環境保護基金工作過)。我發現很難支援反對建造管道的政治運動,因為事實表明它們是運輸石油最安全的方式。同樣,我反對禁止水力壓裂,因為研究表明,它對水資源沒有廣泛的影響,而且我認為廉價的天然氣可以幫助減少能源部門的排放。我通常支援“所有能源並舉”的政策——只要它們適當地限制二氧化碳排放和其他環境影響。

但有時,我內心深處的一個小聲音告訴我,在一個有一方在公然散佈有關氣候變化科學和可再生能源優點的謊言並獲勝的政治辯論中,如此強烈地堅持溫和主義是愚蠢的。為什麼用不必要的核實事實來打擊基層環保活動人士?也許我們需要在政治上贏得這個問題,並在我們有能力制定政策後,再擔心事實。

Vox 作家大衛·羅伯茨在推特上提出了一個很好的反對在氣候變化和清潔能源領域採取政治溫和主義的案例。我總結了他的部分推特風暴如下

現在,共和黨人正在拒絕氣候變化和清潔能源(由捐助者而非大眾輿論推動),將其留給民主黨人來聲張。你聽到民主黨人說什麼?“這不是黨派問題。”你聽到他們不斷地試圖說服共和黨人。你看到他們試圖讓共和黨人感到安全,模糊對比,以“團結所有人”。這是徒勞的。而且愚蠢至極。事情在兩黨零和政治中不是這樣運作的。它不會激勵一個共和黨人。

我的一部分絕對同意羅伯茨的觀點。但與此同時,我無法停止思考持氣候變化懷疑態度的裡克·佩裡是如何從一刻抵禦詰問者到下一刻讚揚得克薩斯州風能的。很難不認為,與那些你不同意的人合作,讓他們成為信徒,比公開羞辱他們更有效。畢竟,如果我們想完全實現脫碳,我們需要贏得像佩裡這樣的保守派,對嗎?

我將以亞伯拉罕·林肯的一句恰當的名言來結束本文,該名言出自這篇精彩且相關的大西洋月刊文章,該文章講述了美國左翼當前的困境。

如果你想贏得一個人的支援,首先要讓他相信你是他真誠的朋友。這裡有一滴蜜,可以抓住他的心,無論他說什麼,這都是通向他理性的康莊大道,一旦獲得,你就會發現說服他接受你事業的公正性不會有任何麻煩。

Robert Fares is a AA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Fellow at the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Building Technologies Office. The views expressed are his own and do not necessarily reflect the views of the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More by Robert Fare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