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在《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中,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正如北美許多人正在瞭解的那樣,北極的健康狀況會影響更溫暖的南部地區的天氣。馬克·菲舍蒂(Mark Fischetti)出色地解釋了“極地渦旋”,以及基本上將冷空氣控制在北極的帶狀區域是如何鬆動的,從而導致了我們一直在推特上談論的歷史性的極端寒冷天氣。
極地渦旋是一種盛行風模式,它環繞北極,從西向東繞地球流動。它通常將極冷的空氣限制在北極附近。但是,有時渦旋會減弱,導致冷空氣湧入加拿大,然後進入美國,或者進入東歐等其他地區。除了帶來寒冷之外,這種氣團還會將通常從太平洋流經美國的氣流——急流——向南推得更遠。如果急流抵抗,它所攜帶的水分就會以降雪的形式大量落下,大氣科學家說,這種情況導致了2010年2月導致華盛頓特區癱瘓的“雪災”風暴。
但是我們已經看到,最近急流的抵抗力減弱了。原因是北極海冰正在融化。另一個因素是積雪在將陽光反射回大氣層並加強急流方面所起的作用。與海冰一樣,積雪也在減少。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地球觀測站說明了積雪相對於歷史平均水平的變化情況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在上圖中,藍色區域表示降雪量高於歷史記錄,而棕色區域表示積雪較少
根據NOAA的北極報告卡,2013年春季,積雪覆蓋的面積小於歷史平均水平,歐亞大陸5月份創下歷史新低。上面的影像顯示了4月、5月和6月的積雪日數異常;也就是說,它們描述了積雪覆蓋高於或低於長期平均水平(1981-2010年)的天數百分比。棕色表示積雪日數較少,而藍色表示積雪日數較多。這些影像基於每週NOAA積雪資料記錄。4月份的積雪日數高於平均水平,因為西北歐的融化開始得較晚。然而,一旦融化開始,就會迅速發生,如5月和6月的影像所示。歐亞大陸5月份創下歷史新低,北美6月份的積雪範圍為第四低。這種積雪不足的現象發生是因為積雪融化速度快,而不是因為冬季降雪量較少。
但或許更引人注目的是對總體趨勢的觀察。對幾十年來的積雪覆蓋情況進行觀察顯示出變暖的趨勢(再次來自NASA,其中藍色表示高於平均水平的積雪覆蓋;棕色表示較少的積雪覆蓋)
從氣候角度來看,北極海冰和積雪的趨勢都令人擔憂,尤其是如果這些趨勢繼續下去的話。
頂部影像由NOAA Climate.gov提供,基於羅格斯雪實驗室的資料;底部影像由Robert Simmon使用羅格斯大學全球雪實驗室的資料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