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什麼是擁堵費?
擁堵費或擁堵定價是指在城市周圍大規模設定收費區,以便在高峰時段向進入者收費的做法。理想情況下,這是以自動方式完成的,攝像頭會記錄您的車牌並直接向您收費。這與低排放區不同,低排放區是限制可進入車輛型別和時間的特定區域。
城市規模的擁堵收費作為一種政策工具,正日益受到重視,以使城市擺脫癱瘓的交通。新加坡從1975年開始率先實施,倫敦、米蘭和斯德哥爾摩也紛紛效仿。2008年,紐約市前市長邁克爾·布隆伯格領導了一項英勇但最終註定失敗的努力,試圖在曼哈頓周圍安裝擁堵費。然而,儘管紐約受挫,進展也時斷時續,但三則新聞報道讓我懷疑擁堵定價是否正在達到臨界點
首先,儘管紐約的嘗試失敗了,但似乎一項自下而上的計劃可能會重振該市的努力。由於交通擁堵嚴重和交通專案資金不足,紐約人開始團結起來支援這項事業。這次成功的關鍵可能是更好的協商和更多的社群參與。目前為止還不錯。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其次,斯德哥爾摩最初不穩定的擁堵定價計劃現在被認為是生活中不引人注目的部分。事實上,它的受歡迎程度促使哥德堡也採用了它,現在還有所有瑞典主要城市都採用該系統的提議[瑞典語]。
最後,我們將目光投向交通擁堵的源頭:中國。北京和上海不僅研究擁堵費的可能性已有一段時間,而且似乎北京明年將開始實施擁堵費,並利用其眾多的環路作為優勢。
雖然擁堵費似乎一度停滯不前,但最近的活動加在一起看起來有點像復甦。但是自從引入擁堵費以來,我們學到了什麼呢?首先,地理位置很重要。新加坡、斯德哥爾摩和倫敦能夠實施該系統,部分原因是它們受限的地理位置(很大程度上是河流),但這只是故事的一部分。斯德哥爾摩和紐約都發現,你需要與社群進行深入的互動,至少需要一次性的努力,而這種努力會在一段時間後得到回報。最後,你需要明確表示,城市不僅僅是在提高通行費或拿錢來充實國庫,而是將其轉移到新的和改進的公共交通基礎設施中,以造福整個城市。
如果北京能夠利用其環路的優勢,併成功實施一個運轉良好的擁堵收費系統,那麼它可能會像病毒一樣傳播開來。以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