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中國在2011年成為以城市為主的國家,服務業在2013年成為最大的產業,2015年中國城市將嘗試扭轉城市擴張和汙染的負面趨勢。然而,這會奏效嗎?又會在何時奏效?
該國正在努力使其城市成為宜居的中心,不僅吸引中國工人,還要成為有能力吸引外國人才的全球化城市。
對一些人來說,中國城市出現在任何“最宜居城市”榜單上都還很遙遠(除非你算上香港),但對另一些人來說,可能比我們想象的要快。《經濟學人》最近對如何解決“中國的大規模擴張”進行了深入思考,其結論令人清醒。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當今世界發現和塑造我們世界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首先,北京的平均行駛速度已經只有紐約的一半,所以這些城市不僅受到汙染,而且還變得擁堵。此外,《經濟學人》援引麥肯錫的資料指出,中等規模的城市不僅看起來越來越有吸引力,而且在幾乎所有指標上都優於特大城市。那麼,中國特大城市的未來是什麼?
關於汙染,在2014年,74箇中國城市中只有8個達到了其自身的汙染標準,雖然有一些罕見的好訊息,但PM2.5的總體水平下降了11%,但這可能還為時過早,難以看到局面正在扭轉。換句話說,我們可能需要幾年才能看到當前的治汙行動是否產生了預期的結果。再說一遍,監測是一回事,但中國可以做些什麼來避免其臭名昭著的鬼城和擁堵的特大城市?
據馮氏環球研究所的盛松成和肖耿稱,需要進行貨幣和信貸改革,以確保生產力最高的城市脫穎而出。與此同時,《預防醫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表明,肥胖和慢性病在中國呈上升趨勢,這與發達國家的情況相似,並且這些疾病與可步行社群的可及性之間存在著重要——但或許並不令人驚訝的——關聯。
因此,雖然交通只是汙染難題的一部分,但其設計以及與土地利用規劃的聯絡將對中國城市產生深遠的影響。交通部門肯定要為當地猖獗的空氣汙染承擔部分責任,但這並非唯一的原因。從燃煤電廠到戶外烹飪,一切都被指責,並且隨著最近將煤液化的計劃,這不僅會加劇空氣汙染;還會對水資源的可獲得性和質量造成巨大的壓力。
因此,中國城市的希望不是一次解決一個汙染源,而是從城市規劃的角度來解決城市汙染問題;這樣一來,城市或許可以同時解決幾個問題。畢竟,綠色的交通擁堵仍然是交通擁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