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的精髓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在假期裡,我的丈夫一直在嘗試日本料理,隨著各種高湯在爐子上燉煮,以及我們收集的各種大豆醬和醬汁的增多,我對味精的愛戀重新燃起。味精(穀氨酸單鈉)是穀氨酸的鈉鹽,穀氨酸是一種天然存在的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1908年,池田菊苗將穀氨酸確定為鰹魚高湯美味的分子,鰹魚高湯是由燉煮的海藻和發酵的魚製成,是許多日本菜餚的基礎。鰹魚高湯不是甜、酸、鹹或苦——在池田教授的實驗之前已知的四種味道——但它有一種難以形容的第五種味道,池田稱之為鮮味,日語意為“美味”。鮮味為許多菜餚增添了風味,並且“它會刺激舌頭和口腔的所有表面,產生輕微的舌頭上的‘毛刺感’,以及輕微但持久的餘味”。穀氨酸在許多美味的食物和醬汁中都大量存在,從小牛肉湯到酵母提取物再到番茄和帕爾馬乾酪。在嘗試了許多不同穀氨酸鹽之後,味精作為一種外部調味新增劑的商業生產於1909年開始,並以“味之素”的名義銷售,意思是“味道的精髓”。

六十年後,一位美籍華裔醫生郭浩文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發表的一封讀者來信中,暗示了味精與他在美國中餐館用餐後出現的一系列症狀(包括麻木、虛弱和心悸)之間可能存在聯絡,這讓美味烹飪的世界陷入混亂。儘管他提出了許多其他可能的症狀原因,並希望進行更多的研究,但該雜誌還是將這封信命名為“中餐館綜合症”,由此掀起了一場由媒體推動的反味精狂潮。在許多雙盲、安慰劑對照實驗之後,沒有發現味精與任何症狀或負面健康影響之間存在可重複的聯絡,但這種汙名依然存在,甚至像味噌醬這樣富含穀氨酸的食物也經常被誤導性地宣傳為“不新增味精”。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味精是一個有趣的分子,是許多美味佳餚的關鍵,也是我們與食品科學複雜關係的一個案例研究。我祝願大家2012年快樂美味,食物風味十足,並且永遠不會將相關性誤認為是因果關係!

Christina Agapakis is a biologist, designer, and writer with an ecological and evolutionary approach to synthetic biology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Her PhD thesis projects at the Harvard Medical School include design of metabolic pathways in bacteria for hydrogen fuel production, personalized genetic engineering of plants, engineered photosynthetic endosymbiosis, and cheese smell-omics. With Oscillator and Icosahedron Labs she works towards envisioning the future of biological technologies and synthetic biology design.

More by Christina Agapaki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