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季刊

在過去的幾個月裡,我一直與阿津·戈拉伊希合作,開始一個新的出版物,刊登關於科學發展的故事。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在過去的幾個月裡,我一直與阿津·戈拉伊希合作,開始一個新的出版物,刊登關於科學發展的故事。我們今天釋出了方法季刊的第一期,主題為“邊界”。以下是我們的編輯信,其中包含本期所有文章的連結。還有一個印刷版在此處提供。

作為一名科學家,伊芙琳·福克斯·凱勒討厭實驗。如今,她是麻省理工學院科學史系的榮譽退休教授,她的科學職業生涯始於理論物理學,之後轉向分子生物學。讓她受不了的是實驗中固有的瑣碎的易變性。“有人可能會碰到水浴恆溫器,幾個月的工作就白費了。你無法控制它。”

理論物理學的方法更適合她。“僅僅透過思考,你就可以推斷出世界的運作方式。我可以思考諸如為什麼空間是三維的?之類的問題。你可以透過純粹的理論形式思考來得出各種答案……但這都非常超凡脫俗;它與我們生活的具體世界毫無關係。我完全沉醉於這些想法,用純粹的思想將世界思考成現實。”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理論物理學和分子生物學都是科學學科,但它們的知識獲取途徑可能如此不同,這意味著什麼?

雖然科學方法通常被描述為從觀察到假設到實驗再到發現的線性路徑,但日常的科學勞動遠沒有那麼有序。這是一個迂迴的、迭代的,並且常常是偶然的過程。它可能涉及將世界思考成現實的超驗體驗,以及隨機事故和彎路。因此,科學發展過程中的現實比理想化的科學方法可能讓我們相信的要平凡得多,也更有趣得多。

這些理想也限制了我們如何定義、理解和談論科學。科學在各個方面都受到非科學的界限限制,因此常常與混亂的人類行為世界對立定義。科學與藝術、政治、宗教和文化對立定義。我們被告知它不是情感的、非理性的、神秘的或個人的。與此同時,科學又被學科分裂、基於方法、目標和語言隔離人群的內部邊界所分割。

在建立方法季刊時,我們希望將科學家、學者、藝術家和作家聚集在一起,跨越科學的許多破碎的邊界,探索科學方法粗糙的邊緣和模糊的不確定性。我們的第一期專題文章包括學術界產業界的科學家、一位研究科學和“其他”知識的人類學家、一位政策研究員、一位詩人和一位實驗小說教授,當然還有精彩的科學作家。他們的故事講述了仍然不受約束的人、地點和事物,無法歸入任何一個類別。

透過“邊界”,我們希望探索科學邊緣及其周圍的灰色地帶。這樣做可能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最初是什麼算作“科學”(什麼不算),誰在從事科學(誰沒有),以及我們如何才能顛覆或打破這些邊界。

我們探索了核遏制的重要迫切性,並將其與平凡的現實(以及一些貓砂)並列。我們參與了一個甘茲菲爾德實驗,該實驗測量通靈能力,以瞭解科學與偽科學之間模糊的界限告訴我們關於科學方法的什麼。我們觀察了分隔自然與洛杉磯蔓延的混凝土荒野之間的人為且脆弱的界線。我們從伊芙琳·福克斯·凱勒的學科邊界跨越以及她如何改變科學中的性別概念中學習。還有更多更多。

我們非常高興與您分享這些故事,我們希望您能繼續關注我們,繼續追問,這個被稱為科學的東西是什麼

克里斯蒂娜·阿加帕基斯是一位生物學家、設計師和作家,她以生態和進化方法研究合成生物學和生物工程。她在哈佛醫學院的博士論文專案包括細菌中用於制氫燃料的代謝途徑設計、植物的個性化基因工程、工程化的光合內共生以及乳酪氣味組學。她與 Oscillator 和 Icosahedron Labs 合作,展望生物技術和合成生物學設計的未來。

更多作者:克里斯蒂娜·阿加帕基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