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和往常一樣,過去的幾周(好吧,幾年),我的腦海裡充滿了關於共生、合成生物學、光合作用和仿生學的各種想法。這些話題最近也出現在新聞和其他線上平臺上,我想分享一些連結和故事。
首先,我非常難過地聽到琳·馬古利斯上週去世的訊息。她是內共生理論的早期倡導者,該理論認為,複雜的真核細胞是細菌和較大細胞的融合體,內共生細菌逐漸進化成線粒體和葉綠體等細胞器。她將19世紀邊緣地衣學研究中的共生現象帶到了今天進化理論的中心。她的工作以及她面對嚴厲批評時的頑強精神令人鼓舞。要了解更多關於她生平和工作的的資訊,請檢視Edge:“蓋亞是個強硬的婊子。”
共生現象最初是在地衣中發現的,地衣是真菌和藻類或藍藻等光合生物之間的結合。在某種程度上,真菌是在“養殖”藻類,將它們作為自己無法從環境中獲得的糖分來源。透過這種關係,地衣可以在岩石和水泥以及其他不適合生命生存的地方生長。這種在惡劣環境中生長並與光合作用生物合作的能力,正在啟發藝術家、設計師、科學家和工程師“像地衣一樣思考”:
在與地衣無關但完全令人驚歎的新聞中,哈佛大學的懷特塞茲小組設計了一種柔軟的、受海星啟發的機器人,這種機器人比傳統的剛性機器人在繞過或穿過障礙物方面更加靈活,而且更能抵抗損傷。下面的影片展示了這個很棒的仿生學應用案例。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工作: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未來的城市將被地衣覆蓋,作者:克里斯托弗·米姆斯,出自《快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