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這種外表黏糊糊的頭足類動物,在一個罕見的影片中被拍到在陸地上爬行,讓許多人(感到不安地)詢問這種怪異的行為對於這些動物來說是否不尋常。
這段影片拍攝於加利福尼亞州聖馬特奧縣的菲茨傑拉德海洋保護區(最初於6月上傳,但本週早些時候在Boing Boing上推廣),顯示一隻章魚費力地將自己拖過潮汐區,然後消失在水中。
我諮詢了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博物館的海洋無脊椎動物高階館長朱利安·芬恩 (Julian Finn) 和海洋生物學家兼頭足類動物頁面館長詹姆斯·伍德 (James Wood),看看他們對這種偷偷摸摸的頭足類動物有什麼看法。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芬恩說:“對於生活在潮間帶或近岸的章魚物種來說,爬出水面並不罕見。” 伍德在他的研究過程中,已經看到過幾種不同的章魚以這種方式活動。 然而,正如他指出的那樣,大多數章魚物種都是夜間活動的,所以我們人類不太可能捕捉到它們從海里爬出來。
為什麼章魚要費力地在陸地上爬行,當它那無骨的身體似乎非常不適合在水外移動時? 最有可能的是為了有機會找到一些美味的貝類和蝸牛。 芬恩指出,當潮水退去時,“許多章魚物種會出來在退潮後留下的水坑中捕獵”。
章魚在影片中途丟下的蟹殼可能就是這種覓食動機的證據。 芬恩說:“章魚在覓食時經常攜帶獵物,然後返回巢穴食用。” “影片中的章魚可能已經吃完了螃蟹裡面的東西,或者太累了,無法繼續在陸地上攜帶它。”
伍德指出,當章魚清空了一個潮汐池中的食物後,它通常會把自己拖回陸地,尋找下一個水池,它可能會透過視覺發現,或者用伸出的手臂提前探測到。
芬恩指出,如果跳躍於水坑之間的章魚感到危險,例如“更大的章魚”,那麼衝到陸地上也可能是一種逃生策略。 伍德說,也可能是人類。
伍德回憶說:“有一次我在百慕大,我正在追逐和拍攝一隻普通章魚,這時它爬出水面,越過八英尺的岩石,然後又回到水中。” “如果我是一條魚而不是一種呼吸空氣的哺乳動物,我就無法追蹤它了。”
章魚本身依賴水呼吸,因此,除了是一種笨拙的交通方式外,陸地爬行也是一種冒險。 伍德指出,“如果它們的皮膚保持溼潤,它們可以透過皮膚進行一些氣體交換。” 因此,在沿海地區鹹鹹的水霧中,它們可能可以在空氣中爬行至少幾分鐘。 但是,如果面對烈日下乾燥岩石的廣闊區域,它們可能就爬不了多遠。
插圖由伊萬·菲利普森 (Ivan Phillipsen)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