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在《大眾科學》之前的部落格網路上,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擬態章魚(Thaumoctopus mimicus)直到2005年才被正式描述。
也許正是這種帶條紋的頭足綱動物令人難以置信的模仿能力,使其長期以來未能被科學界所知。它的多種偽裝和奇怪行為已被拍攝成影片,但在泰國海岸捕獲的一個新樣本為研究人員提供了章魚活動範圍的新證據。
除了其表親的巧妙顏色和紋理偽裝外,擬態章魚實際上還能模仿其他動物。它可以將所有手臂併攏,像比目魚一樣在海底遊動。它也可以展開手臂,像有毒的獅子魚一樣在水中滑行。或者,我個人最喜歡的,它被觀察到將六隻手臂埋在沙子裡,只伸出兩隻相對的手臂,看起來像有毒的帶紋海蛇。這些技巧顯然很有效。擬態章魚似乎已經進化出了一套強大的行為模式。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工作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關於塑造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該物種最早在印度尼西亞被描述,也曾在馬來西亞和菲律賓被觀察到。但在更北的泰國水域很少見到。新的捕獲物於上個月在普吉島海洋生物中心研究公報 [pdf] 中進行了描述,地點位於泰國灣上部。
這隻被發現的小雌性章魚一直生活在水下約65英尺的柔軟海底。她的身體只有不到兩英寸長,體重略超過一盎司。她除了其中一隻之外,所有細長的手臂似乎都受到了損傷,而且尖端可能在某個時候是自願脫落的——也許是在戰鬥中或為了分散捕食者的注意力。
擬態章魚的捕獵習慣也相當不尋常。大多數章魚在黎明、黃昏或夜晚活動。但是擬態章魚——也許是受到其快速偽裝技巧的鼓舞——會在白天進行搜尋。“擬態章魚的起源和親緣關係尚不清楚,”論文作者指出。“生活方式和棲息地偏好可能透過從白天活動的祖先棲息地轉變而來,或者它們可能從黃昏或夜間在軟沉積物上活動的祖先進化而來。”
這一新發現表明,這種狡猾的頭足綱動物的活動範圍更大。但是,正如新描述的作者所指出的那樣,“關於該物種的生物學和生活史,仍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
要了解更多關於神奇章魚的資訊,請檢視《章魚!海洋中最神秘的生物》。
插圖由伊萬·菲利普森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