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科學家鼓勵公眾要求同行評審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似乎越來越多的政策制定者、倡導團體、廣告商和媒體評論員都在根據科學提出主張:這種藥劑對您的健康有益,那種化學物質對環境有害,這種新技術可以減少犯罪。公眾應該如何知道該相信什麼?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同行評審系統可以幫助消除不確定性和混淆。然而,除了科學家之外,很少有公眾成員知道什麼是同行評審或如何使用它。

一個位於倫敦的慈善信託機構,名為 科學意識 (Sense about Science),旨在改變這種不足。它正在推廣幾項倡議,以幫助普通公民學習如何質疑科學主張,並鼓勵人們要求任何提供“科學”結果的人透露這些結果是否經過同行評審。

例如,2月13日,科學意識在美國發起了一項名為 要求證據 (Ask for Evidence) 的運動,以促使人們質疑聽起來像是科學的資訊。該組織的領導人在馬薩諸塞州劍橋市的麻省理工學院博物館 (MIT Museum) 舉辦了一個“訓練營”,其 美國青年科學之聲 (Voice of Young Science USA) 專案的成員在那裡計劃了在全國範圍內推廣這項運動的方法。他們還決定針對幾個具體主題:膳食補充劑、槍支管制政策和水力壓裂法開採天然氣,以及變化的天氣模式、所謂的超級食品、疫苗接種、替代醫學和輻射。“美國青年科學之聲”專案鼓勵職業生涯早期的研究人員在關於科學的公共辯論中發揮積極作用。

“要求證據”運動提高了公眾在英國的意識,科學意識已經在英國工作了十年。科學意識發展經理朱莉婭·威爾遜 (Julia Wilson) 說,今天,當英國人在倫敦街頭被隨機攔下並詢問他們是否知道什麼是同行評審時,“他們中的許多人會說是的,並且可以解釋這個系統”。但她指出,在美國普通街角,幾乎沒有人知道這個術語。

大多數英國媒體現在也明確說明他們報道的新科學發現是否經過同行評審。2012年2月,英國廣播公司 (British Broadcasting Company) 制定了一項官方政策,規定其所有線上記者都應在其報道中引用已發表的論文。大多數英國報紙,甚至是臭名昭著的小報,現在都會說明新研究的來源,如果這項工作已經發表,他們會指明期刊名稱。美國媒體遠遠落後。

在麻省理工學院啟動活動的前一週,科學意識釋出了英國已經使用的一個指南的美國版本,名為 我不知道該相信什麼 (I Don’t Know What to Believe):理解科學故事。該指南解釋了科學家如何呈現和判斷資訊,包括同行評審。該組織在釋出時表示,許多英國團體使用英國版本來幫助他們向公眾清晰地傳達資訊,包括衛生工作者、圖書管理員、公共衛生官員、政策制定者、技術公司、安全機構、受歡迎的作家、教育工作者、育兒團體和地方政府。

威爾遜說,該指南“已被 200 多個參與向公眾傳播證據的組織使用。”有影響力的期刊《自然主編菲利普·坎貝爾 (Philip Campbell) 說,該指南“在解釋同行評審如何促進科學健康方面非常寶貴。” (大眾科學是自然出版集團的一部分。) 它可以在此處免費下載

麻省理工學院博物館館長約翰·杜蘭特 (John Durant) 在評論“青年科學之聲”專案時,鼓勵所有年齡段的科學家更多地就相關問題發聲。“如果非專業人士大眾想要在所有喧囂中理解科學,” 他說,科學家們自己需要清晰地發聲,並確保他們被聽到。哈佛大學風險溝通學教授大衛·羅佩克 (David Ropeik) 補充說,該專案“可以透過挑戰那些為了自身利益而歪曲事實的騙子、江湖術士和鼓吹者,從而發揮重要作用,從而在幫助人們對自己的健康和福祉做出更明智和更聰明的判斷方面提供重要的公共服務。

圖片由科學意識提供

Mark Fischetti has been a senior editor at 大眾科學 for 17 years and has covered sustainability issues, including climate, weather, environment, energy, food, water, biodiversity, population, and more. He assigns and edits feature articles, commentaries and news by journalists and scientists and also writes in those formats. He edits History, the magazine's department looking at science advances throughout time. He was founding managing editor of two spinoff magazines: 大眾科學 Mind and 大眾科學 Earth 3.0. His 2001 freelance article for the magazine, "Drowning New Orleans," predicted the widespread disaster that a storm like Hurricane Katrina would impose on the city. His video What Happens to Your Body after You Die?, has more than 12 million views on YouTube. Fischetti has written freelance articles for the New York Times, Sports Illustrated, Smithsonian, Technology Review, Fast Company, and many others. He co-authored the book Weaving the Web with Tim Berners-Lee, inventor of the World Wide Web, which tells the real story of how the Web was created. He also co-authored The New Killer Diseases with microbiologist Elinor Levy. Fischetti is a former managing editor of IEEE Spectrum Magazine and of Family Business Magazine. He has a physics degree and has twice served as the Attaway Fellow in Civic Culture at Centenary College of Louisiana, which awarded him an honorary doctorate. In 2021 he received the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s Robert C. Cowen Award for Sustained Achievement in Science Journalism, which celebrates a career of outstanding reporting on the Earth and space sciences. He has appeared on NBC's Meet the Press, CNN, the History Channel, NPR News and many news radio stations. Follow Fischetti on X (formerly Twitter) @markfischetti

More by Mark Fischett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