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判性謀殺罪的阿曼達·諾克斯會受益於 CSI 效應嗎?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阿曼達·諾克斯的奇怪案件可能會出現轉機。這位 23 歲的美國女性於 2009 年被判在義大利殺害了她的室友,並被判處 26 年監禁。獨立法醫專家於週三釋出了一份報告,對用於判決諾克斯和她的前男友拉斐爾·索萊西託有罪的關鍵法醫證據提出了質疑。

 

如果您忘記了這個轟動一時的審判,兩人被指控在 2007 年殺害了英國交換生梅雷迪思·克爾徹。根據義大利檢察官的說法,在性遊戲中失控導致了這場悲劇。案件的關鍵是一把在索萊西託廚房抽屜裡發現的刀,檢察官稱刀片上有受害者的血跡,刀柄上有諾克斯的 DNA。據稱,在臥室地板上發現的克爾徹的胸罩搭扣上有索萊西託的 DNA。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世界發現和塑造我們世界的有影響力故事的未來。


 

這份新的法醫報告提交給了諾克斯和索萊西託試圖推翻其定罪的上訴法院。報告指出,DNA 檢測低於國際標準,處理不當並受到汙染。可想而知,辯方聲稱該報告本身將推翻對諾克斯和索萊西託的指控,而檢察官則表示辯方誇大了此事。正如《紐約時報》所說

 

其他指控諾克斯女士和索萊西託先生的人說,DNA 只是他們針對他們建立的案件中的一部分證據,該案件基於各種證詞、他們缺乏不在場證明以及檢察官所說的其他有損的物證,但這些證據尚未經過審查。在一次審訊中,諾克斯女士承認她在克爾徹女士被謀殺時也在房子裡,但她後來撤回了這一承認,稱自己是在脅迫下說的。

 

鑑於缺乏明確的動機和除被告以外的目擊者,辯方可能擁有一個有力的理由,尤其是在 CSI 效應真實存在的情況下。這個想法是,由於流行的電視節目(有義大利版本),陪審員要求法醫證據,並且重視它勝過其他型別的證據。西弗吉尼亞大學法醫學倡議主任、法醫人類學家馬克斯·M·霍克在他的2006 年 7 月《大眾科學》文章中列舉了一些可能的例子

 

媒體在 2003 年開始關注這個問題,收集了律師和法官關於陪審員行為似乎發生變化的軼事。2005 年,俄勒岡州地區檢察官、全國地區檢察官協會副主席喬希·馬奎斯告訴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新聞:“陪審員現在期望我們在幾乎每個案件中都進行 DNA 測試。他們期望我們擁有最先進的技術,並且期望它看起來像電視上的那樣。” 事實上,在洛杉磯的一起謀殺案中,陪審員抱怨說一件血跡斑斑的外套沒有進行 DNA 檢測,即使這些檢測是不必要的:被告已經承認自己曾在犯罪現場。法官指出,電視教會了陪審員關於 DNA 檢測的知識,但沒有教他們何時應該使用這些檢測。在特拉華州一項關於陪審團如何處理證據的研究中,一位正在處理複雜 DNA 案件的陪審員抱怨說,這些問題在“CSI”中不會發生。

 

當巴爾的摩陪審團宣告一名男子無罪時,律師將此歸咎於 CSI 效應——兩名目擊者的證詞被缺乏物證所推翻。“在過去的五年裡,我看到了陪審員及其期望的巨大變化,”新澤西州大西洋城的辯護律師約瑟夫·萊文告訴當地一家報紙。“陪審員在審議時可以向法官提問,他們詢問他們認為缺失的證據。他們想知道指紋或 DNA 在哪裡。如果沒有,他們想知道為什麼。”在演員羅伯特·布萊克的加利福尼亞州謀殺案審判中,檢察官試圖透過確立布萊克的動機和機會來說服陪審團,並提供了證人作證說布萊克要求他們殺害他的妻子。但沒有提供槍擊殘留物或血液飛濺證據,布萊克被判無罪。一位陪審員被引述說,如果檢察官“掌握了所有這些資訊,那就意味著[布萊克]有罪。” 這次失敗是檢察官在 50 起謀殺案中的第一次失敗。

 

儘管律師們認為 CSI 效應正在發揮作用,但其他人對此表示懷疑

 

金伯利亞娜·波德拉斯於 2 月發表了第一項關於 CSI 效應的研究,她是一名律師,也是北卡羅來納大學格林斯伯勒分校的媒體法和倫理學助理教授。波德拉斯的結論是,經常觀看CSI 的人和沒有觀看該節目的潛在陪審員,無罪釋放的機率和理由都是相同的——她沒有看到 CSI 效應。然而,一些參與者表示,缺乏法醫檢測是一個問題,儘管物證無法解決假設的指控。人們提倡對真實陪審團進行研究,至少有五名研究生(美國三人,英國兩人)正在準備論文來研究這種影響。

 

無論法醫節目是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陪審團的要求和決定,電視無疑正在給公眾一種關於法醫學如何進行以及它能做什麼和不能做什麼的扭曲看法。

 

您可以收聽與霍克的科學訪談播客採訪(或閱讀文字記錄)或購買包含該文章的期刊此處

 

圖片來源:creacart/iStockphoto

Philip Yam is the managing editor of ScientificAmerican.com, responsible for the overall news content online. He began working at the magazine in 1989, first as a copyeditor and then as a features editor specializing in physics. He is the author of The Pathological Protein: Mad Cow, Chronic Wasting and Other Prion Diseases.

More by Philip Ya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