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異形》、《阿凡達》和《太空旅客》都是科幻大片,它們有一個共同點。不,不是主演的收入,而是支撐情節的商業模式。每部電影的前提都涉及長途太空旅行,將東西運到或運離地球。
在《異形》中,飛船的船員正在拖曳一個煉油廠返回家園。煉油廠已裝滿了從另一顆行星上提取的物質。《阿凡達》中重溫了資源開採的概念,其中潘多拉星球被開採一種在地球上具有巨大價值的礦物。《太空旅客》有一個相關的主題——一家名為“家園公司”的公司運營著宇宙飛船,將成千上萬的人進行單程旅行,以殖民新的行星。
雖然科幻愛好者對每部電影中想象的技術都不會有任何問題,但對利潤有敏銳眼光的粉絲可能會撓頭。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原因很簡單。這些電影中的每一次旅程——以及其他具有類似情節的電影——都被假定需要數十年時間。《太空旅客》中,例如,每次單程旅行需要120年——問題就在這裡。在這樣的時間框架下,作為這些電影以及許多其他類似電影的基礎的商業模式不太可能可行,因為償還對該風險投資的任何初始投資存在延遲。這很重要,因為它開始揭示星際探索可能如何發展。
為了進一步理解這一點,我與電影製作人詹姆斯·卡梅隆進行了交談,他編寫、導演和製作了《阿凡達》。卡梅隆說,這部電影更像是一個關於人類如何對待地球的寓言,情節的關鍵在於,在潘多拉星球上開採的礦物非常有價值,以至於將其運回地球在經濟上是有意義的。卡梅隆實際上說,“最好的帶回來的東西將是資料——關於新的基因組、材料等等。”他提出了一個有效的觀點——將資料傳送到地球可以同時創造巨大的價值,並消除船舶運輸實物材料的需求。
然而,即使為返回資料而不是有形貨物的專案融資,也具有投資期限,這將使經驗豐富的長期投資者感到不安——在一個企業壽命正在縮短的時代更是如此。這是因為自1970年以來,美國公司的平均壽命幾乎減半。如果這種趨勢繼續下去,未來是否會有任何組織能夠長期生存,從而能夠投資於將比公司平均壽命更長的專案?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經濟史教授萊斯利·漢娜指出,今天,即使要資助一個有20年回報期的專案也很困難。漢娜承認,今天有一些企業已經生存了數百年。在金融領域,其中最大的公司之一是英國銀行公司巴克萊銀行,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690年。
儘管存在這樣的組織,漢娜“無法想到一個歷史先例”來應對在流行的科幻電影中想象的持續回報週期的投資週期。他引用的最接近的相似之處是建造蘇伊士運河,該運河完全由私人資助。蘇伊士運河交易的結構意味著該專案將在較長的時間框架內提供少量回報,但股東的回報相對較快。當被問及政府資助時,漢娜說,儘管各國可以以非常低的利率借款,但“關於政府投資的風尚,已經有很多起伏”。
目前,最具前瞻性的政府投資者之一是新加坡,該國經常考慮長期投資週期。新加坡政府關聯投資組合公司新科榮(Surbana Jurong)的集團董事黃偉漢(Gareth Wong Wei Han)表示,即使考慮到這種思維模式,“80年也是一個非常長的時間跨度。”新科榮是亞洲最大的城市、工業和基礎設施諮詢解決方案提供商之一。
鑑於此,是否可以假設未來的太空探索將採取好萊塢青睞的形式?
皇家天文學家馬丁·里斯爵士(Sir Martin Rees,還有許多其他享有盛譽的職位)預計,本世紀將見證小型機器人飛船的黃金時代,這些飛船成本相對較低。他堅持認為,“隨著機器人技術和小型化的每一次進步,載人航天的實際理由都變得越來越弱。”卡梅隆同意,小型、自我複製的機器很可能是深空旅行成功的模式。
無論太空探索的物理形式如何——以及是否包括人類——時間尺度仍然令人望而生畏。作為背景,今年早些時候發現了一系列地球大小的行星。天文學家認為這些行星相對較近。但即便如此,一艘接近光速飛行的飛船也需要80年的往返行程。以這種速度旅行將需要物理定律的根本性改變。但以目前的技術發展速度,計算機很可能在光速旅行(如果曾經)完善之前就變得像人腦一樣強大。
具有“思考”能力的機器——被稱為通用人工智慧——將非常適合星際旅行。它們可能比人類輕,並且不用擔心維持生命支援系統和太空旅行的壽命。然而,這提出了另一個問題:人工智慧為什麼要開始一項有益於人類的任務?卡梅隆提出了一個答案——透過給予太空旅行計算機利潤分成來激勵它們。
現在這聽起來像是一個很棒的科幻電影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