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上週,我和其他約200名與會者參加了“全球趨勢2030:後西方世界中的美國領導地位”會議,對當前導致未來10到15年世界可能出現的四種情景的“大趨勢”進行了發人深省的探討。貫穿所有這些趨勢的是新興技術的顛覆性影響——這也是我在12月10日和11日在華盛頓特區新聞博物館舉行的活動中主持的小組討論的主題。
會議的主要議題是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的“全球趨勢2030:另類世界”報告,該報告與大西洋理事會戰略遠見倡議的配套著作“展望2030:後西方世界的美國戰略”一同釋出。會議彙集了政策領導者、技術專家、商業領袖和未來學家,廣泛討論了美國應如何應對全球趨勢。“如果我們明智而穩健,”大西洋理事會主席、美國前參議員查克·哈格爾在他的開幕詞中說,“我們就能駕馭當前的轉型,走向更美好的世界。”
2030年報告將四種未來情景稱為:停滯引擎(美國轉向內向,全球化步履蹣跚);融合(中國和美國廣泛合作,導致更大的全球合作);基尼係數失控(不平等加劇破壞性社會緊張,美國不再是“全球警察”);以及非國家世界(隨著新興技術的出現,非國家行為者在應對全球挑戰方面發揮主導作用)。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大西洋理事會總裁兼執行長弗雷德里克·肯佩說,“美國的發展方向將影響所有其他改變遊戲規則的因素,”他指的是報告中確定的廣泛趨勢,例如危機頻發的全球經濟和新興技術的影響。但是,他補充說,“與此同時,技術重心——創新等等——正如我們所見,正在遠離美國。”他最終警告說,“美國要麼在2030年之前動態地塑造趨勢,要麼受到趨勢的不利塑造。”塑造趨勢的其他因素將包括與其他國家和經濟體的合作。
在我主持的小組討論“可能改變我們未來的新興技術”中,我們探討了幾個主題,這些主題突出了任何技術的陰陽兩面:它如何既可以成為造福我們的工具,也可以成為危害我們的工具。
正如您在下面的影片中看到的,小組討論成員 SAS 歐洲、中東、非洲和亞太區執行副總裁 米凱爾·哈格斯特羅姆 首先就數字資產治理的必要性提出了一些想法。保羅·薩福,Foresight、Discern Analytics 董事總經理;大西洋理事會國際安全布倫特·斯考克羅夫特中心戰略遠見倡議高階研究員,指出了新技術在創造財富的同時沒有創造很多就業機會的問題。詹姆斯·E·卡特賴特將軍,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哈羅德·布朗國防政策研究主席,談到了知識流動是許多領域成功的關鍵——從軍事行動到先進假肢中的人機介面。在此過程中,我們談到了社交媒體的力量;增材製造或 3D 列印在製造業中的潛力;機器人技術和自動化;裝置的遠端操作;甚至將儲存在晶片上的知識從一個大腦轉移到另一個大腦。這三位男士都非常清楚地闡述了這些複雜的問題,我希望您喜歡這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