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秒雷射中的奧秘:電子能量圖譜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當光線照射到金屬(如銅或銀)時,電子會被激發。這些可激發的粒子反過來會改變電磁場,而電磁場正是許多技術人員利用的特性的來源,例如銅作為電導體所表現出的優異效能。

近年來,得益於超短雷射脈衝技術的進步,觀察電子變得更加容易,儘管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在這一尺度上仍然適用。量子力學及其波函式表明,人們可以觀察到電子的運動,但不可避免地會引入對其位置的不確定性,以及其他人們可能想要確定的關於電子的事實。而且,觀察到電子失去能量比觀察到電子獲得能量更為常見。但是,更好地理解入射光激發電子後會發生什麼,可能會有助於改進光伏器件或更好地設計使用光的電子系統,例如一些先進的計算機晶片。

現在,加州理工學院的一個研究團隊觀察到了電子的運動,建立了圖譜,顯示了銀和銅表面上激發電子的能量場隨時間的變化。科學家們使用電子顯微鏡,將光束聚焦在一個銀奈米粒子上,該粒子具有更大的石墨烯背襯,持續時間為一個飛秒(一秒的萬億分之一,或者真的、真的、*真的*非常短)。然後根據雷射脈衝和電子脈衝之間的時間延遲計算能量增益(或損失)。研究人員將這項技術稱為“超快光譜成像”,這個名稱實際上未能用語言捕捉到它的速度有多快。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能夠繼續存在。


其目的是繪製出特定元素化合物的電子中能量獲得和損失的位置圖。這樣的圖譜顯示了激發電子的可能位置(甚至能量增益量),而不會揭示其他特性(因此使該發現符合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例如,新的研究表明,三角形銀奈米粒子在其左邊界和右下角(由於粒子的厚度和邊緣尺寸小於入射光子的波長)獲得了最多的能量。超快技術接下來可以讓科學家們觀察分子的相互作用、粒子的特性,並最終觀察細胞的內部運作。對於一個超短的雷射脈衝來說,這已經很不錯了。

圖片來源:© iStockphoto.com / Tamer Yazic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