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上週六,在基礎問題研究所組織的一個研討會上,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傑拉德·特·胡夫特就現實的深層本質做了一些非正式的評論。在尋找基本物理學對稱性的類比時,他要求與會者想象一下,如果突然交換地球和火星,我們的太陽系會發生什麼。他接著討論了他解釋量子力學的想法,但我卻無法擺脫他的問題。到底會發生什麼?
顯然,火星人會對新的安排感到高興。火星溫度的適度升高將融化極地冰蓋,並從土壤中釋放氣體,使火星氣候轉變為一個新的、更舒適的狀態,幾乎與地球一樣溫暖。在1999年我們的一篇文章中,行星科學家克里斯·麥凱設想透過建造工廠來排放溫室氣體來改造火星——證明了一個人的毒藥是另一個人的靈藥——但將這顆行星移近太陽肯定也會奏效。地球人將遭受損失。陽光強度將減半,地球將會凍結。從好的方面來說,我們的年齡會立即減少一半。
不過,從長遠來看,你可能會認為什麼都不會改變。根據開普勒定律,行星的質量對其軌道幾乎沒有影響;太陽的質量才是控制因素。即使地球比火星重10倍,它仍然會沿著火星的舊軌跡執行。火星和地球都在不斷地向太陽墜落,所有墜落的物體都以相同的速度墜落。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但是,開普勒定律沒有考慮到行星之間相互施加的微妙的引力攝動。透過重新排列行星,你會擾亂這些攝動,而且會發生什麼並不明顯。所以我向亞利桑那大學的行星物理學家雷努·馬爾霍特拉提出了這個問題,她是第一批認識到行星在太陽系早期遷移的科學家之一。她的初步猜測是,地球的接近會稀疏小行星帶,但行星的軌道不會變得不穩定,至少不會立即如此。她提出進行計算機模擬來檢查。
結果有點令人驚訝。行星的互換使內部太陽系變得非常混亂。儘管在最初的1000萬年內沒有一顆內部行星被丟擲太陽系,但它們的所有軌道距離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有時,火星會向內傾斜,成為離太陽第二近的岩石行星。為了捕捉這些變化,馬爾霍特拉發現她必須在模擬中使用比她預測的更小的時間增量,因此每次計算機執行都需要將近一天才能完成。
為了加快速度,她嘗試忽略水星——這是微擾計算中的標準做法,假設水星太小,它的引力無關緊要。但事實並非如此。沒有水星,其他三顆內部行星在幾百萬年內就變得混亂不堪。火星被射入深空。對水星缺失的敏感性進一步證明,改變後的系統將非常混亂。
左邊的圖表顯示了真實的太陽系。對於每顆行星,馬爾霍特拉繪製了軌道距離的範圍:近日點(最接近太陽的點)、遠日點(最遠點)和半長軸(中點)。正如皮埃爾-西蒙·拉普拉斯在18世紀後期所展示的那樣,我們的太陽系是穩定的。半長軸是恆定的,軌道的形狀在從數萬年到數百萬年的各種週期中發生適度的變化。
下一個圖表顯示了改變後的系統。注意每顆行星的軌道距離範圍變得有多寬。對於地球來說,這是因為它現在更接近木星;對於火星來說,則是因為它是中間的“猴子”。金星幾乎沒有變化,而水星則像乒乓球一樣被擊打。馬爾霍特拉的模擬還包括了外行星,但我把它們省略了,因為它們就像什麼都沒發生一樣緩慢地移動。
這些結果支援了我們幾年前在我們的頁面中討論的道格·林提出的新興觀點,即太陽系生活在混亂的邊緣。它在形成的早期可能是不穩定的。行星被重新洗牌或丟擲,直到倖存者的軌道間距足夠大。任何重大變化都會再次將系統推向邊緣。這類似於咖啡杯。如果你看到一個正好裝滿到邊緣的杯子,你可以合理地得出結論,有一些咖啡灑到了杯子外面,而你對杯子做的任何事情都可能會灑出更多。
馬爾霍特拉過去曾支援這種觀點,但她警告說,太陽系比其年齡可能暗示的更穩定,因此整個問題仍未解決。“這難道不是很有趣嗎?”她寫信告訴我。“正是這種事情吸引了我去研究行星動力學。”
圖片由NASA提供;圖表由雷努·馬爾霍特拉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