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未來人們交換紙幣有意義嗎?我認為不會。紙幣和硬幣的價值將僅由收藏家和錢幣學家認可。在中國,驚人的每年 9 萬億美元的交易是透過移動支付完成的(美國約為 1 萬億美元)。目前,現金僅佔瑞典所有交易價值的2%。未來不難預測——它已經近在眼前。
我們已經看到了替代支付機制的激增,例如 Venmo 和 Apple Pay。我更習慣使用 Apple Pay 而不是我的信用卡。然而,許多這些金融科技創新都是曇花一現。它們使用傳統的銀行業務交易骨幹。零售商必須支付 3% 的費用,這對於每筆交易來說都是一筆巨大的成本。Apple Pay 也向零售商收取 3% 的費用。這種費用是不可持續的,因為已經有一種技術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加密貨幣。
關於比特幣和其他加密貨幣的新聞鋪天蓋地,人們錯誤地關注所謂的價值儲存。比特幣價格在 2017 年飆升——上漲超過 1500%。許多投機投資者蜂擁而至。這些投資者在價格上漲時買入。他們不想錯過機會。他們不關心底層資產的科學基礎——他們只是想搭上順風車。這是一種典型的泡沫心態。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產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但是當泡沫破裂時,這並不意味著加密貨幣會歸零。想想 1990 年代後期的科技泡沫。當時出現了一次大幅調整,優秀的科技公司倖存了下來。即使比特幣的價格下跌 90%,我們也會回到 12 個月前的價值。在調整點,投機投資者會跳下馬車。而那些花時間瞭解這項技術潛力的長期投資者可能是第一批買家。
與此同時,對話正在從比特幣轉向數千種替代貨幣。比特幣已從佔據所有加密貨幣的大部分市值降至約三分之一。
如果您對比特幣的價格上漲感到震驚,請看看以太幣或瑞波幣,它們會讓比特幣黯然失色。
我們甚至在 2017 年引入了一些新詞彙:ICO,即“首次代幣發行”。ICO 模仿傳統的首次公開募股。我堅信大多數 ICO 的長期價值為零。現在,這就像狂野西部。幾乎任何有區塊鏈或加密貨幣想法的人都可以籌集資金,因為這個話題很熱門。但是,在籌集資金和擁有一個能夠創造長期價值的科學合理的商業模式之間存在很大差距。
這將是理清頭緒的一年。我們將看到數百甚至數千個 ICO 走向失敗。在頂級加密貨幣中,比特幣及其分叉出來的兄弟幣將與對商業友好的以太幣、瑞波幣以及各種提供匿名性的代幣展開一場爭奪。請記住,比特幣不是匿名的。
我即將進入教授研究生加密貨幣和區塊鏈技術的第四年。杜克大學 2018 屆 MBA 班的大多數學生都將接受這項顛覆性技術的培訓。但情況仍在不斷變化。每一年都不同,都需要新的準備——通常是即時的。
展望未來,交易成本非常低,加上快速且安全的執行,期望中央銀行只是袖手旁觀是天真的。他們意識到紙幣將成為過去的稀罕物。預計一些主要的中央銀行將在今年宣佈基於區塊鏈的加密貨幣計劃。事實上,當前加密貨幣群體的主要競爭對手甚至尚未進入市場。他們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