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目前在新加坡傳播的寨卡病毒令人驚訝之處在於它似乎非常熟悉。新的基因組測序分析表明,在東南亞城市國家已導致數百人患病的病毒,最接近於在該地區傳播了 50 多年的寨卡病毒株,而不是目前在拉丁美洲和其他地方引發出生缺陷的病毒株。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說法,這兩種病毒株都起源於亞洲,但自 20 世紀 60 年代以來在那裡傳播的病毒株並未引起大規模、可檢測到的爆發或出生缺陷。那麼發生了什麼變化?我們不知道。我們所知道的是,目前在新加坡這個擁有近 600 萬人口的小而繁榮的島嶼上傳播的病毒,在最近幾周已導致 200 多例確診的寨卡病例。現在,研究人員必須試圖揭開原因。
新加坡衛生部今天表示,當地科學家的分析表明,該地區至少有 2 個測序病毒樣本表明,在那裡傳播的寨卡病毒與自 20 世紀 60 年代以來在東南亞傳播的病毒更為相似——也就是說,在 2013 年該疾病傳播到法屬波利尼西亞,隨後又傳播到巴西,導致大規模爆發以及包括格林-巴利綜合徵和出生缺陷等併發症之前。“目前,現有研究和該序列中均無證據表明這些病毒株與南美病毒之間的差異與疾病的嚴重程度或型別有關,”衛生部表示。嚴重程度問題正是研究人員現在在這一最新發現中想知道的。(在 2007 年密克羅尼西亞首次爆發寨卡疫情之前,東南亞的病毒很少引起明顯的疾病病例,也沒有引起出生缺陷,或者至少是人們不知道它會引起出生缺陷。)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重大故事的未來。
自然地,這種基因組發現可能被視為某種好訊息。但是,公共衛生響應人員和研究人員必須保持謹慎,並在努力控制當前疫情的同時抑制樂觀情緒。正如世界衛生組織在一份電子郵件宣告中所說,“沒有神經系統併發症的證據,不應被認為是指沒有證據;在東南亞或非洲都沒有對足夠多的寨卡病例進行調查,以明確排除這些情況下出現小頭畸形或其他先天性畸形或 [格林-巴利綜合徵] 的可能性。”
新加坡政府長期以來一直採用積極的噴灑、資訊宣傳和對在露天留下盛水容器的房主處以重罰的措施,以控制蚊媒傳播的登革熱。但寨卡病毒也可以透過性傳播在人與人之間傳播,這使得新加坡對抗最新疫情的努力變得複雜。另一個問題是,新加坡是一個如此繁忙的貿易和運輸中心,連線著中國、印度、非洲和西方等地區,這引發了關於控制寨卡病毒的問題。截至 9 月 4 日,該國已確診 242 例寨卡病例。
新加坡的病例群凸顯了繼續研究這種有害病毒不同方面的重要性。其中包括特定突變是否可能改變了它對人類受害者的影響,以及其他風險因素(例如感染其他疾病或其他暴露)是否可能以某種方式影響寨卡病毒的嚴重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