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讓它們發出爆炸聲?我們最喜歡的煙花科學原理講解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仰望夜空,絢麗多彩的光芒如瀑布般綻放併發出巨響——許多美國人將以此結束他們的獨立日。然而,在這美麗的景象背後,煙花依賴於基本的物理和化學原理。那麼煙花究竟是如何工作的呢?包括本網站在內的網際網路各個角落都曾探討過這個話題。

2003年,《大眾科學》發表了密蘇里大學羅拉分校教授保羅·尼古拉斯·沃西撰寫的“煙花中發生了哪些物理和化學變化?”專家答疑專題。

最常見的展示煙花型別是高空禮花彈,它是從迫擊炮管中發射的。這些煙花通常有四個組成部分:發射藥、延時引信、爆破藥和發光/效果發生器。發射藥通常是黑火藥,一種燃燒迅速並推動彈丸從炮管中射出的化合物。發射藥在發射時還會點燃延時引信。延時引信通常是延遲幾秒鐘的黑火藥引信,其設計目的是在彈丸達到適當高度時點燃爆破藥。爆破藥位於升空彈丸的中心,其目的是爆炸,從而點燃並散射彈丸的內容物。這種爆破藥通常比發射藥的黑火藥顆粒更細,並且更高度受限,這導致彈丸爆炸。彈丸的有效載荷通常包含設計用於發光的小球形煙火成分顆粒。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點燃發射藥會將高空禮花彈火箭般射入空中,並觸發延時引信,延時引信會點燃爆破藥,使彈丸在半空中爆炸,將產生光線的有效載荷顆粒(有時稱為星形顆粒)以圖案形式射出。例如,要建立一個五角星,顆粒在彈丸內以星形圖案排列。

更喜歡視覺指南?PBS 的 NOVA 網站上有“煙花解剖”頁面,其中高空禮花彈內部結構的描繪伴隨著對其成分的討論,此外 NOVA 還列出了其他煙花資源,這些資源線上和離線均可獲得。

NOVA 的討論包括多重爆破彈,其中包含多個不同的部分,這些部分按順序爆炸。在 HowStuffWorks.com 上,多重爆破煙花甚至有一個視覺指南。在另一個視覺指南中,馬歇爾·布萊恩在影片“煙花是如何工作的”中快速而簡潔地解釋了高空禮花彈的構成。

有關星形顆粒的化學成分如何產生色彩爆炸的更多詳細資訊,請嘗試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化學教授巴薩姆·Z·沙卡西里的“科學很有趣”網站上的煙花頁面

顏色是透過加熱金屬鹽(例如氯化鈣或硝酸鈉)產生的,這些金屬鹽會發出特徵顏色。每種元素的原子吸收能量並以特定顏色的光的形式釋放出來。原子吸收的能量會將其電子從最低能量狀態(稱為基態)重新排列到更高能量狀態(稱為激發態)。激發態的過量能量以光的形式釋放出來,因為電子下降到較低能量狀態,最終回到基態。釋放的能量量是元素的特徵,能量量決定了發射光的顏色。例如,當硝酸鈉被加熱時,鈉原子的電子吸收熱能並被激發。這種高能激發態不會持續很長時間,鈉原子的激發電子會迅速釋放其能量,約為 200 kJ/mol,這是黃光的能量。

科學博主兼聖何塞州立大學哲學教授珍妮特·D·斯特姆韋德爾討論了每種顏色背後的化學物質,詳細闡述了伊麗莎白·威爾遜在《化學與工程新聞》上發表的文章“那是什麼東西?煙花”。

如需視覺輔助,請觀看美國化學學會 (ACS) 的影片,其中華盛頓學院化學兼職教授約翰·康克林討論了用於製造煙花爆炸和彩色閃光的各種化學物質。

Bytesize Science Presents: The Chemistry of Fireworks,來自 ACS Pressroom,在 Vimeo 上。

但是,炸燬化學物質具有對環境不利的副作用,正如《大眾科學》線上記者凱瑟琳·哈蒙在 2009 年的博文“空中爆炸的炸彈:那些七月四日煙花裡到底有什麼?”中所討論的那樣。

《2007 年美國環境保護署 (EPA) 研究報告》發現,通常選擇作為發射地以幫助降低火災風險的水道,在七月四日之後,高氯酸鹽含量飆升(從每升 0.08 微克升至 44.2 微克)。高氯酸鹽用於幫助煙花燃料燃燒,在今年早些時候的EPA 健康諮詢中被提及(該諮詢建議飲用水中高氯酸鹽的最大含量為每升 15 微克),因為它們已被證實與甲狀腺功能紊亂有關。

除了高氯酸鹽外,煙花中一些產生顏色的化學物質也可能危害健康。然而,替代化學物質可能會有所幫助。例如,詹姆斯·米切爾·克羅在 4 月的《自然》雜誌上發表的文章“更清潔、更環保的煙花”中報道說,碳化硼可能是一種可行的、對環境更友好的替代品,可以替代用於製造綠光的鋇基化合物。

獎勵:ACS 還製作了其他“化學原理”專題節目,包括去年的七月四日特別節目“燒烤的化學原理”。

燒烤的化學原理,來自 ACS Pressroom,在 Vimeo 上。

Sophie Bushwick is tech editor at 大眾科學. She runs the daily technology news coverage for the website, writes about everything from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 jumping robots for both digital and print publication, records YouTube and TikTok videos and hosts the podcast Tech, Quickly. Bushwick also makes frequent appearances on radio shows such as Science Friday and television networks, including CBS, MSNBC and National Geographic. She has more than a decade of experience as a science journalist based in New York City and previously worked at outlets such as Popular Science,Discover and Gizmodo. Follow Bushwick on X (formerly Twitter) @sophiebushwick

More by Sophie Bushwic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