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隨著儀器提供支援希格斯玻色子的“誘人線索”,這種基本粒子被認為賦予了物質質量,我們正處於物理學的一個獨特時刻。我們能否獲得足夠的證據來證實希格斯粒子的存在,從而幫助完成數十年曆史的標準模型?科學是否必須回到起點?或者介於兩者之間? 2012年4月18日,我參加了哥倫比亞大學的一個小組討論,以探討這些謎團,名為“如果我們發現希格斯粒子和如果我們沒發現,會發生什麼?”
我的其他小組成員包括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教授、日內瓦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強子對撞機美國阿特拉斯運營專案經理邁克爾·圖茨;哥倫比亞大學數學和物理學教授布賴恩·格林,《紐約時報》記者丹尼斯·奧弗比。哥倫比亞大學校長李·C·博林格向我們介紹了情況,文理學院院長、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教授安珀·米勒主持了會議。這次談話是名為世界領導人論壇系列的一部分。
這是介紹。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這是小組討論。